无法逃离的“职业腔”

作者:51金融圈    来源:51金融圈    发布:2015-10-08 17:17:40    浏览:1521

51金融圈

在节后第一天这个无精打采的日子里,足够长的假期带来“等长”的节后综合征,早高峰的地铁上好像都弥漫着一种灾后重建的气息。再请一天假在家缓缓?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工作日来临,穿上职业装,画个淡妆,操着职业腔,保持微笑,回忆一下上上周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又要唱作俱佳粉墨登场了。然而暌违工作好几天,戴回职业面具不免有些转换困难,这种时候接到办公室电话,我们需要职业腔的拯救。据说人的声音是最难于伪装也最容易泄露心情的,它比表情更难掩饰的地方在于人们难以用声音自然地“假笑”,不过机械重复和模式化的对答能保持我们的专业性。要说到这种机械式应对的不好,恐怕就在于面对家人朋友或者旅途里的陌生人,本可以说人话,然而我们没有。接到电话,很多上班族的条件反射就是“喂!您好,请讲!”。要是对面不慎是亲密的朋友,不免产生距离感,语言是一切误会的根源。

听不懂的职业腔

走进职场后,我们逐渐不会平平常常的说话了——无论是跟买西瓜的小贩讨价,还是跟亲密恋人聊天,你可能都喜欢使用沟通、意向、定位、互动、愿景等辞令,还时不时来几句散装英语。这证明,你已经拥有了“白领腔”。

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了这一社交辞令的产生,多是上班族、外企人员。在商务、工作的场合下,有些十分客气,有些夹杂英文,如:我一会儿把文件copy(复制)给你”;“有事情call(打电话)我”等这样的话。一离开这个特定的场合,就怎么听怎么别扭。而在这些场合浸淫久了,也不免在日常生活中带上这种气息,就如同一些演技高超的女演员,日常举止有时也免不了一种似有若无的做作感,让人误会。

模式型

一部分被职业角色“异化”或缺乏应变意识的人,会将日常的商务用语直接照搬过来,并且往往不经过大脑,脱口而出。这类人一般没有特别的用意和居心,可能只是图省事或者比较死板,但“非口语”的表达方式无形中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真实亲密的关系,甚至会导致沟通障碍,使聆听的一方因为不适应复杂繁琐的措辞,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就接收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喂!您好,我是xx公司的xx,请问阁下是哪位?”每天,像这样开头的电话,沈静宜都要接二三十通。除了熟悉的客户之外,只要手机上显示的是陌生号码,她几乎从来都是声线甜美地如此应答。只有当你听到她的下一句是“我靠!是你小子,最近死哪儿去了!”那可能才是她的本色特征。

炫耀型

与主持界的“港台腔”一样,此时的“白领腔”是一场有预谋的外泄。职场中,也有人期望通过语言方式来炫耀自身的优越感,提升形象,引人关注。短时间内的确会收到这种效果,但是从长远而言,过分标榜职业身份,会逐渐使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变得单一而匮乏,同时也将备尝空虚和孤独。

自卑型

这种是职业腔对自然交流方式的覆盖,往往起源于过于寻求职业认同感。小陆大专毕业后,在一家小型物流公司担任文员。想着身边的朋友整天出入的都是高级写字楼,小陆顿觉自己的渺小和黯淡。不知从何时开始,她说话时收起了人见人爱的小酒窝,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成熟的职业姿态,举手投足间还总把“理念、定位、意向、拓展”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连向老公请教电脑都是一句“不好意思,你能再把刚才的步骤重新演示一遍吗?”。

从职业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在生活中使用“白领腔”是弊大于利的。将“白领腔”作为职业和身份的标识,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不合时宜的表达,反会让人显得滑稽。“白领腔”是特定场合所赋予的特定的职业需要,但人总得离开工作做回自己。人的记忆和情绪往往是跟情境相联系的,当你在生活中说着工作中的用语时,跟工作情境相联系的情绪和记忆往往会与之相伴而来,让自己的情绪无法“下班”。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