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辉煌巨变 金融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作者:匿名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2022-03-30 13:04:27    浏览:1769

51金融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2021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81.95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44.76万亿元;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3万亿元;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4.89万亿元。而在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仅为113.3万亿元。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伴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更趋成熟,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1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中国有144家银行上榜,一级资本总规模合计2.96万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快速发展,规模稳步提升,均居全球第二位。截至2021年末,沪深两市全年成交额达258.0万亿元,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133.5万亿元。(行业求职


回顾这10年,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成果丰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开放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金融业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


回归本源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面临着加快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加力服务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改革发展的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坚持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三农”、新兴产业、绿色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市场主体合理有效的融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转型调整、良性循环发展。2021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7.7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1.67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1.8%;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民营、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年来,金融业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几家抬”合力,信贷、债权、股权“三支箭”齐发,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趋势。疫情防控期间,人民银行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分层次有梯度地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指导金融机构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2022年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8%;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增至4813万户,同比增长45.5%。2021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下降22个基点。


脱贫攻坚战无疑是这十年来金融改革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金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脱贫攻坚战以来,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


随着普惠金融深入推进,我国基础金融服务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7.13%,支付服务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99.31%,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目前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农业保险为1.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万亿元。


深入改革 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核心改革之一。2013年7月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2019年8月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逐步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奠定了基础。自LPR改革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显著增强,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1月的4.5%,累计降幅达0.82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人民币汇率是连接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纽带。近十年来,尤其是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中国不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了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金融服务业开放和金融市场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机构种类齐全、竞争充分,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重要基础。以资本市场为例,在先后设立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后,于2019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探索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2021年11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多层次的股权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为适应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相应推进。2018年3月,在整合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职能的基础上组建中国银保监会;当年7月,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中国金融监管格局从“一行三会”转变为“一委一行两会”,金融监管朝着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十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亮点远不止于此。比如,在区域改革方面,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在保险领域,持续推动车险综合改革,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等。


补齐短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此前积累的部分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基于这一背景,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短板持续补齐,金融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更趋健全。2003年,人民银行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2011年,我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并逐步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明确了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要素。


另外,重点领域监管制度短板加快补齐。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对金控公司实施准入管理和持续监管。2021年,《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和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不断完善。


2018年以来,防控金融风险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总体稳定,2021年末为272.5%。二是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三是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P2P网贷平台全部退出经营,未兑付借贷余额从最初的1.2万亿元下降至4900亿元。四是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重点领域风险得到遏制。从2017年到2021年,五年拆解的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规模25万亿元。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显著提升。五年时间内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来特别是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制度框架加快完善,2018年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是其中标志性节点。此后,以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压降为标志,系统性金融风险进入持续收敛过程,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也扛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蹄疾步稳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按照金融业竞争性服务业的本质属性,建立健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大幅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力度和落地速度明显提升。目前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完全取消,外资股东资质要求不断放宽;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行业薪酬报告


同时,我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2002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2011年推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管理制度;2020年,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2014年和2016年,“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开通,2019年“沪伦通”正式启动,2021年“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方式更加便捷。


在开放中,我国A股和国债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9年9月,中国A股正式纳入标普新兴市场全球基准指数,至此,三大国际指数全部纳入A股。2021年10月,富时罗素正式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后,中国国债成功跻身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9月末,国际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3.9万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也在稳步向前。2016年,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根据《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在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SDR篮子时上升1.4个百分点。


得益于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落实落细,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中国正成为全球投资热土。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1.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9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930家,外资银行总资产3.73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5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94万亿元。


王青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绝大多数资本项目已实现可兑换。在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又通过健全跨境资金流动性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制度框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