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数字“双向奔赴”

作者:匿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发布:2023-03-01 09:38:48    浏览:973

51金融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东莞基金人才


金融业是信息科技运用的前沿行业,也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最完善、数据资源最丰富的行业之一。近年来,金融业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发展,提升金融科技能力。


“金融业要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数字中国建设特别是信息科技产业的支持和服务,以自身数字化赋能各行业数字化,实现金融数字化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双向奔赴’。”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加快数字建设


《规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提升至50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预计到2025年有望超60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在5G基站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6月,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185.4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2%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规划》以数字能力建设作为贯穿全篇的核心内容,从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数据要素价值等角度展开战略规划部署,传递出数字中国建设在“十四五”规划阶段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推动经济、社会方面的促进作用。


“《规划》出台,为中国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各地区各行业结合实际落实,有助于推动中国加快数字建设步伐,提升我国经济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引导金融资源


支持数字化发展


《规划》指出,要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


苏筱芮认为,与金融业结合较为紧密的数字中国建设领域,一是数字经济,二是数字乡村。金融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庞大的金融体系以及层次分明的金融供给市场,也能够使得金融机构将其服务延伸至辽阔的乡村区域,在推动金融普惠、帮助乡村人群跨越“数字鸿沟”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茂华强调,产业数字化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持,未来,需要加快金融机构自身数字化转型,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满足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构建银企服务平台,促进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


此外,《规划》还明确要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苏筱芮认为,从金融科技角度看,加快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首先可以从渠道入手,利用科技识别和触达目标客群,给予个人客户以及企业客户以更为精细化的服务;其次可以从场景入手,识别生产领域的关键场景及环节,利用自动化等方式全面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减少人工投入;最后可以从风控入手,挖掘数据价值,对实体经济的参与主体给予更多维度的立体化评判,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全流程完善和提升风控效率。


深耕数字化


提升服务质效


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深化数字化发展,通过各种平台推动产融生态建设,促进金融服务创新与经济数字化发展良性循环。


特别在普惠金融领域,数字化已经成为驱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日前,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在明珠湾金融峰会(2023)上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综合赋能能力全面提升,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使中国实现了基本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中国成人账户拥有率、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超过90%,移动支付普及率和规模均居全球首位;银行机构利用大数据等开展智能风控,对近3000万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实现了线上化。(东莞基金人才网


“金融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丰富,与信息科技发展和运用紧密结合,是我国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董希淼表示,银行业要用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科技金融,实现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一是要突出重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新路径。二是要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信用贷款比重。三是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服务效能。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