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逆袭 难改银河证券大而不强

作者:匿名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2014-09-18 10:42:08    浏览:1140

51金融圈

编者按: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今年逐步走出低谷,一大批大中型券商光靠经纪业务,每天就可多收许多白花花的银子,好日子又快来了。 

不断刷新的盈利数字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证券行业仍然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求新求变尚未成为行业的主要追求。尤其是在赚钱容易的当下,刚燃起的行业创新热情是否能够继续维持引人关注。证券时报选取一些证券公司进行观察和剖析,试图探求行业的本质,并记录证券行业的自我蜕变过程。 

证券时报记者 朱江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在股市行情回暖的预期下,素有“大而不强”称号的证券行业老大哥银河证券凭借两融业务,将上演一场华丽的逆袭。今年上半年,银河证券融资融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接近三成;截至8月底,其两融业务累计开户数冲至行业第一。 然而,除了经纪业务,银河证券的投行、资管等主要业务的排名大都没有挤入第一梯队,与其市场形象并不匹配。 

两融增长实力不涨

截至2014年6月末,银河证券的经纪业务客户数量达578万,行业排名第一。银河证券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连续六年位居行业第一。然而,今年上半年,其代理买卖证券净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3年的58%下降至40.9%。 与此同时,银河证券的融资融券晋升为明星业务,2012年和2013年的两融业务总收入(利息收入与佣金收入)增速分别为121%和194%;今年上半年,两融总收入共计11.6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80%;营收占比从2013年的23%,升至29%。 

深圳某大型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表示,“若将银河证券的两融佣金收入单独剥离,则两融之外的证券交易佣金收入占营收的比例为33%,这意味着两融收入与非两融的证券交易收入基本并驾齐驱。” 至此,两融业务在银河证券的收入结构中的重要性,无须赘述。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去年银河证券H股募资中的60%会投向两融业务;回归A股的同时,还于去年筹备发行120亿元的短期次级债;近期拟再发50亿元公司债等一系列的频繁融资行为。 

“银河充分体会到资本中介业务的甜头,A股上市之后,集中力量发展类贷款业务,特别是两融业务的战略,跃然纸上。”深圳某券商副总裁表示。 “银河几乎用尽所有能动用的对外融资方式,为的就是通过两融等类贷款业务,实现超车。”上述券商两融负责人称。银河证券推进两融业务的力度空前,截至目前,两融业务的累计开户数量位居行业第一。 

“若今年资金面不出现极端的现象,银河两融业务今年的总收入将超过20亿元,甚至25亿元。”一位接近银河证券的人士说。 对于银河证券两融业务增长后的公司前景,有业内人士表示并不乐观。“证券行业的两融业务名义上是创新业务,但实则仍然依托传统经纪业务。技术含量不高,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两融业务增长并不意味着竞争力提高。”北京一家券商高管称。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依照现阶段的市场发展趋势,今年下半年,行情回暖还将明显地推升证券行业的两融业务收入。但是,券商真正的突围不再是躺在两融业务上轻松赚取利息收入,而是要在财富管理、投行、资管以及其他真正具有创新因子的业务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多项业务起色不大

银河证券其他业务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统计数据显示,除企业债承销之外,银河证券的投行、资管等其他业务近些年不尽如人意。 一些银河证券的老员工回忆称,银河投行业务从公司刚成立起,凭借大项目,收入基本保持行业前三。但是,2005年前后遭遇外资投行的挖角,部分保荐人跳槽离职。 

“国有企业机制不适合以中介服务为主的国际投行模式,薪酬机制跟不上,跳槽是必然。”北京某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称。肖时庆履任银河证券总裁时,银河的投行收入位列行业前五。2009年,银河投行收入正式退出行业前三。 2009年,创业板开闸,承销市场的结构发生巨变——中小企业上市数量激增,大项目数量逐渐减少。一批以中小投行见长的投行迅速“以量取胜”赚取数亿元的承销收入,而以中金、银河为代表的服务大项目的投行,则面临策略的调整。 

银河证券的市场策略和机制调整反应滞后,导致擅长中小项目的团队难以稳定,部分投行团队刚到不久,便跳槽。这导致银河投行兼顾中小项目的战略,难以真正落地。 年报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银河投行业务收入分别为6.2亿元、6.7亿元、3.6亿元和5亿元,远不及以中小项目见长的一些南方投行10亿元~20亿元的收入水平;行业排名大多在第10名上下徘徊。“实际上投行元气一直没有恢复。”一位离开银河的投行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债承销作为银河证券近些年来较具优势的业务,亦遭到同行的强势冲击。2009年至2012年,承销金额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三,2013年则位居行业第六位。 带给其他券商数亿元的资产管理业务,则是银河证券多年来的伤痛。据了解,2001年后,银河资管业务遭遇熊市时因未能及时止损,最终亏损达数十亿。 此后,资管业务在银河内部多年无人提及。2005年,光大、中信、广发证券等一批大型券商开始发展集合理财产品,始终未见银河证券的身影。 直至2009年,银河证券才发行第一款集合理财计划。

“起步晚、机制跟不上,加之老银河人多少对资管业务有所忌惮。待资管开始起步时,江湖大致格局已定,银河只有跟随的命。”某银河内部人士表示。 数据亦佐证了这一点。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银河证券资管收入分别为2714万元、4119万元、1.25亿元和6997万元,与其他大型券商2007年之后每年数亿元的资管收入相差甚远。 其他业务方面,自营业务秉持保守的作风,收入平稳;海外业务因筹备较晚,尚处于爬坡阶段;研究所近两年收入处于行业中等水平;其他创新业务均有启动,但目前收入占比并不明显。 

互联网时代重找定位

“银河对待创新业务的战略是‘跟随’——等待其他券商在创新路上找到了相对成熟路径之后,再全力介入。这种方法避免了前期的试错风险和成本,可依凭578万客户群体收获不俗的市场份额和收入。”一位接近银河的人士私下透露。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依靠经纪业务客户贡献的佣金收入赚得数十亿的盈利模式,成为证券行业多年来的惯性思维。没有人具备勇气放弃眼前摸得到的利润,重新打造一个新体系。这便注定了诸如银河证券等的券商会遵循“传统经纪业务逐步转换为财富管理”的道路。 

“依托578万客户数量的基础,运用两融等低专业含量的业务,短期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最大化,以获取下一阶段拓展其他专业业务的筹码,继而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成市场化队伍的更迭进程,或许是银河目前的一条选择途径。”深圳一位证券行业人士分析。 

深圳某券商副总裁表示,一个容易被券商有意无意忽略的因素是,目前券商的“客户创造价值”判断基础是在客户不会大幅流失的基础上,而这一判断在互联网企业入侵行业,以及牌照放开的预期下,将不再牢固。 另一个已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对券商传统经纪业务佣金费率的冲击显而易见。目前,行业平均交易佣金已低于万分之八,且一路下探的预期明显。 “互联网券商主推交易手续费的低廉化,银河如果不能用有效的方式留住客户,老客户的份额将随着互联网普及范围扩大,受到极大侵蚀。”深圳一位中型券商副总裁称,“不过,这么明显的道理银河不可能不清楚。” 

银河证券对此的确有所考虑。银河证券一方面正在布局互联网战略,如构建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和微信平台的服务产品体系等。“银河正试图建造账户一体化,已在微信上开设包括交易、撤单等微交易功能。”上述接近银河的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银河决策层认为,融资融券、创业板开户和复杂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仍需要依托实体营业网点开展,因此去年决定在多地新设100个轻型或卫星营业部。 

一位银河老员工说,200多家营业部,既是银河的核心资源,也是银河转身的一个负担。“提高营业部单产始终是银河多年来的愿望,但其效甚微。目前,这种继续扩撒网的方式能否达到银河的‘开发增量客户—搭载两融等中介业务—赚取巨额利润’的预期值得思考。” 

按照上述人士的解读,银河证券的战略实施主要依托多年以来通过传统经纪业务在资本市场所建立的老牌券商品牌印象。“很多新投资人并不清楚券商的真正实力,银河以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营销手段确实能吸引到客户。” 但是,时代正在改变,互联网金融带来较低廉的佣金费率,一批伴随互联网方式成长的投资者正在成长。对于有开发增量客户的证券公司而言,如何拓展互联网客户,无疑成为新的挑战,对银河证券而言,也不例外。 

深圳某证券公司副总裁表示,“对互联网证券模式尚不熟悉的投资人大多年龄超过35岁,这些人还有多少人没有进入股市?证券公司要吸引的增量投资人主体上是目前处于25岁~35岁的理财客户,这些人会不会钟情银河证券这样的老牌券商,还是个问题。”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