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习惯决定你是哪种机器

作者:51金融圈    来源:51金融圈    发布:2015-06-26 16:35:12    浏览:1114

51金融圈

据研究我们的日常行为中40%以上都是习惯性行为。起床做饭、化妆、驾车都是不需要费多少脑子的半自动行为,我们不必每天重新思考一次上班路线,得以节省时间精力减少迟到次数。每一天繁忙的工作都依赖于熟练执行的工作流程,试想我们如果没有养成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就免不了像第一次一样效率低下丢三落四。

工作习惯决定工作能力

在人的实际素质都差不太多的前提下,好的工作习惯直接体现工作能力。有一些通行的好习惯可以借鉴,但是人的大脑各不相同,强行塞进同一个框架、忽略其差别也难有好效果。如果把成人的大脑比作一个硬件齐备的计算机,基本的认知能力是Windows办公软件,为了处理具体的工作我们“下载升级”不同的专门软件,这些软件的运行方式就是我们的工作习惯。

制造业的精细化管理风靡全球,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合理规范的操作方法用以养成优良的工作习惯,可以大大改善雇员效益。但是一个人执行做一次动作不难,难的就是他每次都能自觉地重复这个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行动。就像学走路,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条胳臂跟着摆动,保持身体的均衡,才不会跌倒在地上。为了这种习惯的早日养成,从自身的角度来说,需要刻意的努力和长久的坚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好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

对习惯的培养,初期会很艰难,但是当你掌握了它并使它真正成为习惯,那么它会很容易做到,即使你没有意识到。研究证明想要养成一个习惯,至少要以同样的方式重复21天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细分下来有三个组成部分:刺激、例行行为和奖赏。刺激告诉大脑进入自动模式,展开行动;例行行为即经常性的、自然和稳定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就是奖赏,一种你的大脑喜欢的东西,帮助大脑在将来记住怎么做。慢慢地,例行行为变得习惯化,个体开始期盼获得奖赏,从期望中得到的奖赏会跟行为本身一样大,这一现象叫做渴望。比如,期盼着过周末的你今天一起床就不想来上班的可能性就比下周一要小得多,这就是奖赏的力量。

所以让我们快乐的习惯我们会自发养成,这也是为什么坏习惯总是轻而易举的找上门来的原因。人皆好逸恶劳,要从劳动中感到愉悦是不合人性的,但是作为一种情绪反应,我们可以自我调节。比如说完成了工作就可以闲下来了,不出错就不会被老板骂,干得好证明我有能力,业绩好也许可以加薪等等。

摆脱惯性

习惯自我延续的强大力量是一把双刃剑:1967年,瑞典将靠左行改成靠右行时,第二天街上的情景是这样的:

街上行人的大脑知道应该靠右走,但他们不能够像第一次上马路的人那样忠实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在惯性的作用下迈步就走向了左边。要摆脱这种强大的干扰需要提高警惕集中精神,常常还要面对初期不可避免的“大混乱”。

习惯的触发源于相同的刺激,如果处在相同的环境中,人们常常会一成不变地自动行动。但如果去度假的话,行为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原来穿鞋时先穿左脚那只的,可能会不经意地先穿另外一只,因为一旦刺激改变,行为模式就会被打破。所以度假时人们感到那么放松——度假有助于打破一些习惯。因此在度假时改变习惯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如果你想戒烟,你应该在度假时戒烟,因为所有以前的刺激和奖赏都不一样了,有助于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所以时常来个大扫除或在办公室里摆一束花是有实际意义的,变动的环境带来改变的可能。美国管理大师坎特为不景气的公司管理人员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往往是让他们把工作地点重新粉刷或是清洁一遍。这也是给你自己贴上成功标签的一种方法。“环境会激发人们向更高的目标看齐。不要认为给自己换个新发型或是买件时髦的衣服是轻浮虚荣的,你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在胜利到来之前为自己树立信心。”

跳出习惯的惰性
 
习惯让人具有了近似机器的精度,同时也禁锢了我们的创造性。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人常常不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可以更好。孩子比大人更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没有习惯的禁锢就没有思想的藩篱。

工作可以分为两种:事务型和思考型。事务型的工作不用太动脑子,只要按照熟悉的流程或程序做下去就可以,而且不怕被干扰和中断,如收发e-mail、写信、填写工作报表、备忘录等。而对于那些需要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的思考型工作,则要谨慎对待,在做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停地想,苦思之后方有灵感闪现。对待这种工作我们要尝试跳出习惯的惰性,常常像新手一样思考一下,保持随时改变工作习惯的生命力。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