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即使是对求职者来说阅人无数高高在上的HR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无论是大小公司、工作范围是六大块还是七大块,招聘工作都是HR要负责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尽管人才市场上从来不缺人,但找到彼此都合适的却很难。人事就像个苦逼的媒人,在茫茫简历里筛选可能的对象,再进行接触,两方介绍。而比新郎官更挑剔的公司就像个搞新娘祭祀的邪教组织,永远需要新人补充。
在国内人力资源部门普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大环境下,HR们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几乎像销售一样充满活力。当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名有钱的大公司HR不在讨论范围内。
撇开复杂的公司实力和组织架构,本质上来说招聘是个概率问题,新员工=候选人×入职率。提高两个乘数因子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可行的招人方法。
扩大候选人基数
网络招聘
网络渠道费用低易操作,与此相对的就是信息泛滥、海投盛行,可靠性较低。首先是不花钱但要勤快的方法,在各个招聘网站、行业技术论坛注册发布职位,在微信微博进行宣传,直接与求职者接触。这里的问题就是要对大量的网投者进行精细筛选,海量信息带来了同样大的选择成本。有名的大招聘网站和专精的行业招聘网站是相对可行的选择。简历筛选之后可以先电话面谈,或者像51金融圈这样有全天候点对点视频面试的,先把把关,确定求职意向,节省了双方的时间。
然后是网络广告,也不很贵,相关网站的首页、横幅、搜索前三名什么的(记得砍价),可以大幅增加阅读量。
猎头渠道
这个看起来最靠谱的方法其实可能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给力。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签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猎头供应商,最后能给他们招到人的,只有几家。设置一个合理的点数,把能签的猎头都签了。大部分猎头按招聘结果付费,前期招聘方是没有投入的。
按市场行情给猎头服务费,一般是20个点。不同的行业、职位供需差异可能上下浮动,发展快速的互联网行业、常年缺人的销售职位,都是猎头供给不足的状态。
校园招聘、招聘会
这是传统的人才招聘方式,好处在于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相当于初面),简历投递的有效率较高。可以快速淘汰不合格人员,控制应聘者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招聘会的局限性在于往往受到展会主办方宣传推广力度的影响。而校招虽然能够吸引众多的潜在人才,极大的提高公司在高校圈的知名度。但是这类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态度、与业技能、行为习惯等)不高,流失率较高,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完整的培训。
内推
内部招聘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费用极少能极大提高员工士气,应聘者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其局限性就是人员供给的数量有限,易形成派系,造成管理问题。对创业公司来说这是最可行的方式。
提升入职率
职位描述高度雷同
职位的工作说明在主流招聘网站有专业模板,因此,便出现了大量公司职位名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几乎一样的现象。求职者此时就像面对无数的塑料模特,除了在品牌和价位上有区别之外无从下手。一般来说,单位在招聘广告中的任职要求越清晰,候选人越接近岗位要求。
走心电话邀约
电话通知是一个初步了解候选人的大好机会。若公司本身没有极好的品牌效应,那么通过电话做一个简单的电话面试,不仅对候选人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候选人对本公司的了解,有效提高邀约成功率。
面试安排思维僵化
不管是招聘中高层管理职位,还是一般员工,原则上来说符合任职资格要求的人都应该给予面试的机会。HR要做的就是根据收到简历的多少来灵活调整任职要求。因为,不少人才是通过多轮面试谈出来的,不是简单筛选就能挑出来。HR与其长期在网上挂一个职位,在办公室坐等人才来临,不如通过大量的面试来挑选人才。
至于说到面试的爽约问题,可以通过电话面试、周到服务进行前期预防,除此之外增加被面试人员数量可谓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了。
总之,难与易永远是相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把限制自己的不利因素尽可能地避免掉,想方设法为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才。
51金融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