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简历的正确姿势

作者:51金融圈    来源:51金融圈    发布:2015-09-07 17:30:05    浏览:1751

51金融圈

今天是周一,今天是周一,今天是周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虽然你已经上了一天班了,接下来还要上四天。也许还有个好(huai)消息是下半年的招聘旺季“金九银十”来了,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面临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压力,一波扎堆跳槽的求职者也要来了。在投简历赶面试的日子里,祝大家一切顺利。以下是找工作的第一步,E-mail投递简历的注意事项:

E-mail投递简历,正文还是附件发送?

很多公司的Email邮箱容量比较小,且为了防止电脑病毒传播,很多公司内部邮件系统不允许邮件附件的。如果招聘信息中没有注明简历是采用正文还是附件,那么首先查看接收简历的Email邮箱类型,是公司系统邮箱?还是163、Gmail等公共邮箱?如果是公司系统邮箱,正文发送;如果是163、Gmail等公共邮箱,建议附件发送。

采用附件发送简历的同时要在正文中附求职信,说明应聘的职位名称、为什么适合这个职位及自己的技能素质等优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HR没有下载附件简历前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呈现出来。

简历的格式最好是低版本word。

附件简历的文件格式问题:如招聘信息中没有注明,建议不要转成pdf格式,或者使用其他非Word格式的简历。因为不是每个公司的电脑都安装能打开pdf格式的文件的软件。

在用Word制作简历并保存时,也同时要注意保存的Office Word版本格式。在保存文件时,一定要保存为低版本的格式,使得低版本的Word软件能够正常打开。同时,也不要将简历压缩成rar、zip等压缩文件格式,因为也不是每个公司HR电脑都装有解压缩的工具。

简历语言,中文 or English?

投递的简历及求职信的语言选择只是存在中英文简历显示的先后顺序问题,即投递简历时中英文简历都要有,但是先后显示顺序视具体情况而定,建议参考以下原则:

如果招聘信息中没有注明简历语言,则在简历正文中附中文的求职信,然后是英文求职信,然后是中文简历在前、英文简历在后;

如果是附件投递简历,则将中英文简历合并到一个文档中,第一页为中文简历,第二页为英文简历,不需要做成两个附件文档,否则HR得分两次下载。

HR会逐字看你的简历吗?

其实HR招人也不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花时间来阅读简历。通常,他们浏览一封简历只花10秒(最多一分钟),但已经可以提炼出重要信息:“工作经历和所聘职位的吻合度”占整体时间的60%,“基本信息”和“自我评价”总体占时五分之二。在企业看来,应届生的实习经历远比学校奖项有价值。

排版整齐的简历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另一种情况是,你的简历压根就没经过HR的眼,那是因为招聘单位使用了申请人管理系统或招聘网站的筛选功能,不符合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等硬性要求的简历在一开始就直接被过滤掉了。

投递简历后没有回音怎么办?

如果你十分中意某个企业或者岗位,但是在投递简历后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怎么办?不建议求职者直接给企业打电话,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的条件合适,企业就会给面试机会,否则你就不会接到面试通知。但是如果你真的很想得到一个清楚的答复,那么建议在招聘的有效时间即将结束时打电话询问。

雇主真会核实简历上的内容吗?

他们会通过多种渠道核实简历上的内容,但不是在面试前,而是在完成终面考虑录用后。

对于中层以上及涉及商业机密的少量特殊岗位,他们会另寻相关人士调查更全面的信息。如果你的信息属实但自认不受前上司的青睐,你可以在“证明人”一栏填写前人力资源部的电话,因为大多数人力资源部只会给出你就业的日期和职位,而不会在核实电话中对你多下判断。

邮件里的落选原因是真的吗?

“会将您的简历存入简历库”、“有空缺职位时再联系您”,听到这样例行公事的客气话,说明他们已经拒绝你了。但这话也不只是说说而已,大多数公司的确有一个巨大的电子简历库,本着“以防万一”的原则,可以及时找到备胎。但是面对新一轮的招聘任务,几乎所有企业都会重新进行人选招募,而不是查看简历库。

落选之后打听被拒原因往往不能凑效,规范的企业往往会备有3至5个版本的邮件,用来回复不同原因的落选人员。事实上,多数HR不会直接告知被拒的真实原因:一来,没有必要“忠言逆耳”引起求职者反感;二来,认真回复落选者的邮件对公司当下的招聘工作也没有什么帮助;三来,有些原因无法明着说。想知道被拒原因的唯一办法也许就是,想方设法向猎头公司或者公司内部的熟人侧面打听。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