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缘何自爆GDP注水 拿什么考核地方官员经济绩效?

作者:匿名    来源:腾讯财经    发布:2018-01-15 13:45:57    浏览:1414

51金融圈

近期,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方政府公开承认此前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并对2016年数据进行了调减。尽管GDP等经济数据存在造假在我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继辽宁之后,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两地政府公开承认经济数据存在水分,还是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舆论普遍认为,随着对地方官员经济考核不再唯GDP论,而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或还有地方政府主动“挤水分”。

“注水GDP”的危害众所周知,无需赘言。笔者认为,即便不是造假的数据,GDP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个地区较高的GDP总量或增速只能反映该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可能投入资源的能力,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经济绩效水平。因此,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主动修正GDP等数据,彰显了告别“GDP速度情结”的决心与自信,是明智之举,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地方政府为何敢于自曝GDP注水?

客观地说,从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的辩证联系角度来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将GDP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的经济绩效主要尺度,是合适的,也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也患上了“GDP速度情结”,甚至将GDP异化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最终导致GDP等衡量经济绩效的指标“注水”。

但不管怎么说,即便不考核了,靓丽的财政收入和GDP等数据,至少是地方政府官员的面子。退一步而言,自爆GDP注水无异于自揭伤疤。但为何这次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敢于自曝GDP注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方面原因:

一是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主政的党政官员有着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进行刮骨疗伤的勇气与责任担当。在当前的政治语境下,即便不再考核GDP增速,但敢于自降财政收入和GDP仍需要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客观地说,不管怎么困难,省一级政府要想维系注水的GDP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提前干预,仍然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此外,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日趋严格,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GDP注水的腾挪空间。实际上,“吹牛也要上税”,GDP注水是需要成本的。很简单,我国实施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体制,虚增财政收入必然要多报税收数额,相当部分的虚报空转是要按照比例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上缴的。与此同时,在财政空转过程中,地方政府与辖区内的企业也是要付出高昂成本的。

三是中央加大了对GDP注水的追责力度,使得地方官员的政治成本大大上升。从法治的角度来看,与我国之前统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有关。2017年6月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自当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对统计法规范的具体化和有力补充,将从法律上有力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四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即从关注总量增长到注重质量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也是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地方官员敢于担当和自揭伤疤的勇气来源和重要支撑点。

不再唯GDP论之后,我们拿什么来考核地方官员的经济绩效?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未提及经济增速目标,明确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九大之后这种经济发展基调的改变,指引着地方政府从关注经济总量增长向注重质量的转变,而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是从粗放的数量增长发展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第一步。

不仅仅是“GDP注水”,即便真实的GDP也存在很大局限性,这也是我国摈弃唯GDP论的重要原因——“GDP不能衡量诗歌之美,不能衡量人的健康,不能衡量GDP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成本”,这是经济学家的共识。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GDP没有价值,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称“GDP和国民收入账户的其他指标委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考核体系始终都是指引具体经济工作的“指挥棒”,不再唯GDP论之后,我们又拿什么来考核地方官员的经济绩效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央不再唯GDP论并非要完全摈弃GDP的总量和增速,只不过是给原有的GDP加上了“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自爆GDP注水也并非完全放弃GDP总量和增速了,而是要更真实的GDP等经济数据。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笔者认为,具体到GDP等经济指标而言,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例如收入结构等社会福利指标;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社会指标;从经济净福利以及地方创新力、产业等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细化考核。只有多维度考核GDP总量以及增速,才能修正GDP数据天然缺陷。

因此,更期待各地在修正GDP数据之后,也要在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上积极探索,这才是彻底根治GDP“速度情结”的办法。(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