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别戴有色眼镜看待基金清盘增多

作者:匿名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2018-07-24 09:49:15    浏览:1280

51金融圈

随着监管趋严和银行委托外部投资资金持续回表,今年以来已有182只公募开放式基金清盘,数量超过此前10年的总和。对于清盘基金数量增多现象,市场担心情绪有所抬头。

有观点认为,清盘基金多了,说明基金公司整体资管能力下降,应避免购买那些清盘产品较多的“差公司”的产品;有人表示,清盘增多将影响投资者收益,只有“坏公司”才会主动让基金清盘;还有人主张,清盘意味着回收流动性,不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这些观点都有些道理,但都没有看到清盘的本质。所谓基金清盘,一般是指非发起式的开放式基金退出市场,与投资者“说再见”。清盘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二是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在触发清盘“红线”后,基金公司经批准可提出解决方案,如转型、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表面上看,基金清盘增多的原因很多,有监管趋严、机构投资者提前赎回、市场流动性变化等外部因素,也有基金管理公司自身投研能力不够、业绩变差、管理成本增高等内部原因,但是实际上的真正动因是随着基金发行注册制实施,全行业已经视清盘为常态。

从管理人视角看,随着基金发行注册制的落地,审批、管理等成本日趋下降。最具代表性的是发行时间,过去发行一只基金需要审核半年左右,而实施注册制后,按照简易程序注册的基金,审查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基金发行变得更加容易,基金产品“壳”价值下降,更多的基金产品不再硬着头皮不计亏损地坚守,从“被人清盘”变为“我要清盘”。自2014年9月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债基清盘退市,成为基金注册制新规下首只主动清盘基金以来,越来越多的基金加入了清盘的队伍,清盘退市正在成为新的市场化、常态化、法治化的选择。

从持有人视角看,世上没有只赚不亏的基金产品,清盘产品多的公司并不见得是“差公司”。与其用各类“帮忙资金”维系那些规模小于5000万元“迷你基金”的苟延残喘,倒不如主动淘汰部分“迷你基金”,加速产品转型,以真正发展好绩优产品。对此,投资者有权利留下来等待基金转型,也有权利接受清盘,等待后续退钱等举措。

从行业自身发展看,清盘多不代表就是“坏公司”,反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金公司负责任态度。如果一家公司仅是图谋投资者的管理费收入,不顾业绩好坏,那么这家公司才是真正的品行不端。反过来看,只有基金产品发行、清盘顺畅了,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才能更加健康,行业的发展才会更加可持续。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