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14日电(罗琨)近期,资金面的宽松出乎市场意料。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 天期回购利率(DR007)从上年末2.9%左右下降到7 月末的2.6%左右。8月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资金价格报1.613%,创下自2015年8月12日以来的历史新低。
然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大水漫灌”,从目前来看并未浇灌到实体经济的土壤上。不少机构反映目前民企债在市场仍然不受欢迎,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局面仍待纾解。
资金面松了民企债仍受冷遇
资金面宽松到什么程度?“曾经,怕一觉醒来隔夜到期,因为借不到;现在,怕一觉醒来隔夜到期,因为出不掉。”一名债券交易员如此调侃道。
在极度宽松的市场环境下,隔夜资金无法融出成为了交易员们新的困扰。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师覃汉指出,导致资金面宽松的表观原因为,央行多次进行不同名目的降准。但核心原因却在于,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顺畅。
上述分析师指出,从首次创新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开始,到首次的普惠金融降准,超预期的“417”置换式降准,以及6月份的接近普降的定向降准,央行的“主动作为”是提升银行间流动性水位的重要原因。
然而以上仅仅是表象,上述分析师说,核心原因在于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变得非常不畅通,随着“水”越放越多,反而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导致流动性的两个层次割裂程度越来越大。
资金面宽松以后,钱都去哪儿了呢?“从目前来看,城投债和有政府背景的产业债表现会好一点,民企债仍一如既往不受待见。”一名券商投行部人士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指出,一方面,投资者不看民企债,另一方面,投行也难以对民企债进行立项。
“现在找我们发债的民企很少,一方面,好的民企不多,另一方面,即便来找我们了也很难立项。”上述人士称。
一名信评人士则指出,一些民企尽管报表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有大量隐形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和民间融资,而这些问题都是看报表无法看出来的,这也是很多机构对民企债望而却步的原因。
而此前民企债大量风险事件的爆发,也让市场对民企债心存余悸。据东方金诚统计,2018年上半年累计违约债券只数26只、规模257.5亿元,上半年违约企业有13家,其中民营企业最多,为10家。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也指出,鉴于上半年民企债信用违约风险多发,银行避险情绪升温,当前增配标的主要指向违约风险相对较低的城投债品种,民企低评级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整体有限。
王青同时指出,民企债“仍不受待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尽管当前货币政策向中性偏松中方向调整,金融监管有所放宽,但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信用债尚难形成全面牛市。
如何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局面?
8月13日,中国央行公布金融数据显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仍在低位徘徊,新增信贷也较前值有所回落,上月创下历史新低的M2增速大幅反弹。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蔡浩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指出,7月社融统计口径有所变化,若按照旧的统计口径计,也在万亿之上,有些低于市场预期,较去年同期少增1000多亿元,主要原因仍然是影子银行萎缩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有了快速回升,再结合新增贷款超预期的情形来看,央行“宽信用”的货币政策导向正在发挥作用。
他指出,综合来看,当前“宽信用”导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社融存量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社融增量依然略显不足。央行修改了社融的统计方式,或表明严监管下“开正门,堵偏门”的政策导向将会延续。不过,鉴于7月下旬国常会提到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预计若正门的信用扩张不能更快,对偏门的影子银行的收缩力度或会有所缓和,但其中的尺度把握是难题,应警惕一放就乱的现象发生。
货币宽松如何才能传导到信用宽松,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局面?王青认为,只有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才能扭转当前“宽货币、紧信用”格局。近期出台的定向降准、窗口指导增配低评级信用债,以及通过调整MPA考核指标等措施,激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放力度等,均是着眼于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当然,能否有效缓解“紧信用”局面,仍取决于以上措施的具体执行效果。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应当说,近期的系列政策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王青评价说。
不过他同时指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比重高达43.18%,大量的小微企业不得不依靠民间借贷融资。而6月末全国和地区性民间借贷利率普遍在15%-20%左右,其中温州指数-全国综合利率为17.05%,远高于同期5.97%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因此,真正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仍需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社会征信体系,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信用能力建设的持续提升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