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官宣造车,豪掷100亿美元!雷军称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作者:匿名    来源:未知    发布:2021-03-31 15:52:25    浏览:2242

51金融圈

编辑 搜图

小米称,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编辑 搜图

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雷军亲自挂帅:

本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本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本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并在当天晚上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雷军表示今年1月15日开始调研造车。此前两次造访马斯克,自己对电动汽车产业非常看好。

“这一回,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造车是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会押上所有,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在现场说,“我只关心我们小米有没有能力为米粉做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只要大家愿意等,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此前曾多次传闻造车

3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正在和长城汽车谈判使用其工厂生产电动汽车,计划最快在下周初宣布合作伙伴关系。

消息一出,长城汽车A股当天封涨停板,小米集团股价则大涨6.28%。对于该消息,双方随后做出回应。小米集团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3月26日晚间,长城汽车发布公告,进一步回应市场传闻,其在公告中称,媒体刊登报道提及小米集团正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谈判使用本公司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经公司核实上述新闻报导并不属实,本公司并未与小米就上述新闻报导事宜进行谈判。

市场曾多次传出小米要造车的消息,而小米的态度也由坚决否认变为暧昧不清。

去年底,有传言称小米即将发布和比亚迪出品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但当时小米回应称没有造车计划,希望不信谣不传谣。

前小米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今年2月,《晚点 LatePost》报道称,小米已确定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随后,小米就造车传闻发公告回应称,“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News

互联网大佬造车新风潮

电动汽车市场火爆异常,无论是互联网大厂、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积极布局,争取市场和消费者。

在汽车行业层面,小米和百度、腾讯以及阿里均投资了造车新势力。曾经,互联网公司押注造车新势力,如今则已经进化成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实战”。

3月2日,继推出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业务后,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汽车”,宣布正式踏上造车征程。

去年年底,阿里联合浦东新区、上汽集团三方共同推出高端汽车品牌“智己汽车”。此前,阿里还通过车载版天猫精灵和斑马智行在智能网联领域开疆扩土。

与前两家相比,腾讯的尝试更早:2015年就和富士康、和谐汽车成立了“和谐富腾”,截至目前,腾讯已通过广汽、长安、奇瑞等国产自主品牌车企落地车联网业务,并与恒大汽车合作研发车载系统。

下场造车,谁也没落下

在上百年的进化中,传统车企已将自己的优势像基因一样刻在了流程里,让人觉得造车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外行人很难进入。

因此,10年前老牌车企们认为特斯拉要造电动车是天方夜谭,是外行人才会闹的笑话,5年前国人对国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态度也是普遍觉得“不靠谱”。

但眼下,事实胜于雄辩。汽车市场正进入以“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四化时代。

网联汽车概念图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也一扫补贴退坡的阴霾,销量开始快速复苏。国外市场不仅提高了碳排放标准,还持续加码电动车补贴,使得不少国家连续数月新能车销量都获得了大幅甚至数倍的增长。

News

扎堆造车为哪般

当下的造车新势力无疑仍然站在风口。全球范围内,各国关于汽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愈发严苛,推动了燃油车时代往新能源汽车时代迈进。

“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因此,小米等作为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具备天然敏感性,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安信证券在相关研报中表示。

发布会上,雷军说,小米官微做了一个调查,一两万人参与,92%的人说“只要小米造车,就会买小米造的汽车”。发布会散场时,现场观众纷纷念叨“存钱买车”。

你会买雷军“赌上人生”来造的小米汽车吗?对此,你有什么期待,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