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智慧金融的“潜在大玩家”

作者:匿名    来源:视觉中国、虎嗅APP    发布:2021-06-07 11:22:52    浏览:1918

51金融圈

编辑 搜图

如果你关心最近几年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必然会经常看到一个词“普惠金融”。作为联合国十余年前提出的概念,“普惠金融”指的实际上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一组数据其实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2019年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为98.8万亿元,小微企业2019年贷款余额为36.9万亿元,占比只有37.3%,随时间推移占比还在不断萎缩。而事实上,同期中小微企业数量实际占比高达97%以上。

这种现象也存在其“理由”:中小微企业存活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融资需求小频次快、信息不透明。而根据银保监会的相关数据,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还远远高于整体不良贷款率,2020年上半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2.99%,同期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仅为1.94%。

比起那些体量更大、收入更有保证、还能提供大额资产抵押的大企业来说,中小微企业明显“不性感”。除了中小微企业之外,农民、贫困人口、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往往也很难使用上金融服务。在弱势群体之外,普通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样也归属于“普惠”概念之内。

所以当站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角度上,金融行业从个体出发,遵循市场原则,偏爱服务高利润客户的行为,已经形成了“问题”。

中小微企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能更灵活地捕捉商业机会、满足社会需求;弱势人群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样也需要一定的金融服务帮助。普罗大众获取金融服务的困难,很可能会放大、阻碍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运行。

所以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已经印发了《推行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这份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科技,推动中国金融迈向下一个“台阶”

在国家制定整体战略,并且监督执行之后,金融行业似乎只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就能一步到位实现普惠金融。很可惜结果并不是这样,因为这个“代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小。

首先是金融行业整体性地内卷,既有互联网银行这样的外部势力崛起,不仅覆盖更广、成本更低,放款速度还快,直接对金融行业对公业务形成冲击。在内部,大环境下经济增速下滑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整体上压缩了利润空间,也加剧了同业竞争,例如大型金融机构还遭遇了地方性新金融机构的竞争。

其次是实际操作性上,还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例,即便政策全力支持,金融行业在服务的过程中依旧需要通过规则来控制良率,卡脖子的现象仍经常发生。

真正的破局之法是“技术”,更准确地说是“数字化”。通过在客户端和金融行业自身推广进一步的数字化手段,打通金融行业与客户之间的数据鸿沟、同时更便利地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能力、扩展边界。

具体到实现上,金融数字化的关键难点有3个,分别是金融云系统的整体打造,金融数字化服务生态的建立,以及智能化决策能力的引入。

 

​来源:视觉中国、虎嗅APP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