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央行11日公布的7月份信贷及社会融资数据显示,当月社会融资增量、中长期贷款等多项数据均不及预期。这释放了啥信号?
贷款结构转差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
综合香港《文汇报》、深圳《证券时报》旗下微信公号“券商中国”报道,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贷款1.0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多增905亿元。从结构上看,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85亿元和39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量明显减少。企业部门新增贷款的结构有所转差,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比去年同期少增1031亿元,为今年以来首次同比少增,结束了此前连续16个月的同比多增;企业短期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减156亿元。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新增贷款规模多于去年同期水平,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贷款结构转差则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居民部门新增贷款的回落,主要由于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升级加码,严厉打击短期贷款违规使用,按揭贷款额度也受到管控。
从社会融资数据来看,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环比少增2.6万亿元。温彬认为,新增社融低于预期,非标压降和政府债券发行偏慢是主要原因。在防风险的政策要求下,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治理持续从严,融资继续呈现压降态势。新增政府债券不及预期,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明显慢于往年,本月政府债券融资仅有182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639亿元。
降准提振效应或于8月显现
虽然7月份金融数据低于预期,但从市场观点来看,普遍认为较高的贷款增量体现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目前社会融资正处于筑底过程,接下来伴随宏观政策向稳增长方向微调,信贷、社会融资等主要金融数据将趋稳反弹。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今年前7个月的贷款数据呈现出“增量高、增速降”的特征。“增量高”体现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增速降”体现出稳杠杆的内在要求。预计未来几个月信贷、社会融资增速会逐步趋稳并反弹,其中信贷变化的速度领先于社会融资,全年社会融资增速将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月金融数据整体偏弱,不排除短期波动的影响,预计中国央行降准对信贷和社会融资的提振效应将在8月有所体现,预计8月金融数据有望全面回升。
据中新社此前报道,中国央行7月9日发布消息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市场分析称,此次降准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1万亿元。
专家料货币政策续稳
国金证券固收团队负责人蔡浩称,受制于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种产业政策限制以及部分银行上半年额度用得太满等因素,银行难以宽信用,迭加7月的疫情防控升级、极端天气灾害和多个产业政策收紧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展望下一步货币政策,梁斯指出,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基调。当前经济运行整体稳定,但仍存在恢复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近期疫情反复对经济稳健运行产生影响,货币政策需要多措并举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缓解疫情冲击。与此同时,虽然今年以来宏观杠杆率稳中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出于风险防范的目的,货币政策不具备大幅放松的可能。加之全球疫情存在较大变量,联储会货币政策提前转向预期升温,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调之上更加注重调控的灵活性、合理性,平衡好内部和外部、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更好在稳增长和防范风险之间建立平衡。
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市场有声音认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对“降准”“降息”的预期有所升温。对此,张旭认为,年内进一步降准的概率并不算低,但需要强调的是,降准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的改变。降准的初衷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当前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工业企业利润平稳较快增长,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变,尚看不到降息的迫切性。
来源:美国侨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