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地方国企2025年的战略布局? 在2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地方负责人会议上,关于地方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和改革部署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面对2025年的工作任务,地方国资国企的方向已经逐步清晰,稳增长、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仿佛一股激流推动着国有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迎接挑战、谋求突破。
稳增长,创新驱动:国有企业的“增长引擎”启动
2024年,尽管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地方国企的表现却令人印象深刻。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地方监管企业稳住了经济增长,成功完成了7.7万亿元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7万亿元。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占比达到了21.8%。这不仅彰显了地方国企在宏观经济稳定中的新担当,也揭示了它们在高新技术领域日渐强大的竞争力。
但是,2025年,国企能否继续保持这一增长势头,甚至突破新的高度呢?答案或许在“扩大有效投资”上。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的投入,并推动企业在创新驱动下加速布局。 “有效投资” 成为地方国资国企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正如各地国资委所提到的,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的投资,推动全社会的产业融合发展,稳住宏观经济的大盘。
改革提速,管理升级:国企迎来“深水区”改革
从2003年起,国有企业的改革便如火如荼,逐步向纵深推进。而今,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会议要求,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明确要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建立一套更加适应新经济形态和市场变化的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的提出,不仅是对现有改革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管理模式的一种预示。
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指出,要从战略层面深度推动国有企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意味着,未来的国有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而更将承担起国家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和安全保障的多重任务。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这将是每个地方国资国企在2025年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有企业的“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句曾经的经典言论,已经成为地方国企的时代主旋律。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国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推动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个省份和市区的企业纷纷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机制。
会议也明确指出,2025年将继续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打造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新国企。各地国资委相继提出,要建立更为系统化的研发投入机制,以应对未来技术的变革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地方国企的创新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国企可能会成为领跑者。 “创新” 不仅是一项硬指标,更是地方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提质增效,资本运营:国有资本的“集中化”进程
除了稳增长、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之外,地方国企在2025年的任务清单上, “提质增效” 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4年地方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不断扩大。这表明,国有企业已经不再只是依赖传统产业和资源,而是逐步进入资本运营的新时代。
在此背景下,会议明确提出,要加速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即将国有资本集中到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和核心领域,推动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本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确保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配置效率和效益。
国有企业的改革未来光明
地方国有企业在未来几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扩大有效投资”到“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再到“战略使命评价制度”的深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国家经济的脉搏。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打破瓶颈,成为摆在地方国资国企面前的重要课题。
2025年,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但只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并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国有企业的未来无疑会更加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