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一周开始了,混合了炽热阳光、早高峰汗味和早点外卖味,周一是闹哄哄的孜然味。然后新鲜出炉的居民收入宣告了我们钱包的平均厚度,不少人只好揣着拔凉拔凉的心去工作岗位静静,论你拖了多少后腿、有多少被平均。作为以工资为主呈偏态分布的收入问题,平均数好像已经不能做到反映多数人状况。但是生存的法则可能就是这样,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而最多的80%处于被忽略的境地。
被忽略的“长尾”
把人所持有财富的多少化为数值从高到低放入坐标统计,常呈现一个滑滑梯样的两边无限接近坐标轴的统计图,刚开始的数值强烈明确引人注目,而最后那个“长尾”就是常被忽略的那80%。因此商家也主要关注那些在20%的商品上创造80%收益的客户,而非沉默的大多数。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长尾理论”也盛行起来。“长尾理论”认为尾部积少成多,可构成足够大、甚至超过头部的市场份额。
也不只是逐利的商家,人们的注意力也总是集中在特征鲜明的头部。即是说我们最关注的是最鲜明最重要最大量的东西,这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按照出生时间将人划分为世代,70后、80后、90后、00后;按照所处地区和出生地区将人划分为同乡异乡,农村人、外地人、本地人、外地人、南方人、北方人;按照学历划分知识水平,非大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我们像开鞋店的人一样,准备了一套尺码,为每一双脚准备了一个标准型。可能了解了一个人的基本标签之后,我们心中会自然对其有一个判断。削足适履固然荒谬绝伦,但我们可能会迎合这些标签,不论我们事实上是怎样的。
归根到底来说,这些普遍意义上的经验常识只是忽略了大部分情况细节后的粗略描述。在一个更加需要创意,更加个性化的时代,更加关注被忽略的“长尾”可能成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职场个性
人各有各的个性,就像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但这不妨碍我们企图以各种更加科学、更加细化的标准去描述我们的性格。一个经典的性格评估分类系统依据个性的4个基本特征来将人分类:外向还是内向,感知还是直觉,思考还是感觉,判断还是认知。得出16种典型性格模式,据此帮助我们判断个性与职业的符合度。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在各种模式化的标签背后,人和人的不同、事和事的不同,那难以归纳的80%可能才是关键。
对于职场上试图独善其身的人来说以下三点需要格外注意:
1、具体分析一下自己的个性
喜欢独处?不喜欢讲话?不喜欢拍马屁?不想打卡?但同时希望经济宽裕?职位高尚?把这些喜欢和不喜欢一条条列出来,两害相遇取其轻。这时你会发现,为了每个月多一千元钱,有时你会觉得和人沟通并不难。
2、不要把职场阴暗面当成职场的顽疾
事实上,你所认为的合理状态不一定有效。职场确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是因为人性当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如意。为什么不乐观处之呢?
3、有个性的人是可以受欢迎的
只要这个性不是自私的代名词。如果你真诚、乐观,甚至还有一点善良的话,不管是什么个性,甚至怪癖,都能被接纳。当然,前提条件是你业务能力够强,有责任心,工作效率高。
现代工业流水线把人训练得像机器人一样刻板,许多人真的忘了个性,过着群体面目的生活。当然工业社会不会为个性的消亡而哀悼,他们在意的是个性消亡带来的副产品——创意的消亡,因为创意能带来财富。所以,在为了更好的工作而让个性作出妥协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保留个性吧,为了让你更快乐,也为了给你带来更多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