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找工作很难,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其中文史哲等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因应用性不强更是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而且这个难似乎不分中外,一贯如此。
虽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经是个过时的观念,现在到哪里去找找一个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专业。但是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偏差的文科似乎更是鸡肋。理科生所学专业壁垒较高,对口岗位划分较明确。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相比文科生要更有的放矢,当然冷门起来也是更加欲哭无泪。
外国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科是有钱人读的专业”,家庭状况不好的的学生最好是选择就业稳定的理工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学家Kim Weeden总结了全美的教育数据,发现学生父母的收入水平确实与学生所就读的专业有关联,即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倾向选择历史、文学、表演等文科专业,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出于就业回报等考虑,则更多选择实用性更强的计算机、物理等理工科专业。当然,统计数据也确实表明如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将来的年平均收入会比人文专业出身的学生高2.5万美元。这也就是说从大数据来说文科竞争力不及理科。
可替代性强!
文科类专业的相对“轻松”要以就业大考的困境偿还:就业没“钱途”,就业率靠后,平均薪资低;出国没“前途”,竞争不过其他专业;考研没“坦途”,数学薄弱的文科生跨专业考研难。
很多企业都有文科类岗位,如文秘、文案、客服等,但起点低、薪水少,上升空间不高。许多企业的人事经理都表示,理工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辅修第二学位等方式掌握文科相关知识,而文科生很难学习理工科的课程,并达到相当的水平。一个没有受过管理学教育的理科学生,做起管理来,不一定比学习管理的文科学生差。所以在招聘文科学生时,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发展性,如果文科学生不具备这些素质,就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扩招惹的祸?
统计数据显示,2010与2002年相比,理工类毕业生增加了2.28倍,文科类毕业生则增加了4.19倍。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学类,2010年毕业生总数是2002年的6.27倍,增速远远超过理工类。就业最为困难的文科专业,却恰恰是学生增长幅度最高的专业。
一边供应过剩,另一边需求又如何呢?从2008年起至今,国家多次采取措施拉动经济,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文科专业有些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属于基础学科,人才需求量增长则明显缓慢。
文科女生多?
从教育部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增加。以研究生为例,女性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33.9%上升到2006年的44.7%。而增加的女学生,很多集中在文科。
和扩招以来的这些结构性变化相比,用人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其实是有着相当的刚性的“定势”。“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是有惯性的,他会参照以前的情况。比如这个岗位是用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是用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是用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会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短时间内不太容易改变。”劳动力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吸纳这种结构上的变化。
上帝说“你们要进窄门。”
文科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泡沫破灭摔在稀泥里的过程,内心得经历不断自我拷问自我质疑自我剥皮再长新皮。但是不能说学文科就学不到能帮你找工作的东西——无论在社会价值还是生存能力上。
上帝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你以为我在说文理,不,我在说风水轮流转,明天到谁家。看似容易的最后会被证明都是难的,看似难的最后会被证明是容易的。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进入窄门需要智慧,走上那条长路需要耐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