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基本建成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更进一步?

作者:匿名    来源:东方财经杂志    发布:2021-09-10 10:42:37    浏览:2021

51金融圈

从阿姆斯特丹到伦敦,再到纽约,以及二战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的崛起,都印证了一个道理,金融中心背后的是商业贸易中心、资产配置中心、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

 

上海一直在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建设,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基本建成,在最近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9)排名中,上海连续第二次排名第三。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以及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还要在金融开放、金融市场主体建设、人才建设与引进等方面继续发力。

 

吸引金融FDI,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下一步。基于中国制造崛起的逆向逻辑可推理出,扩大金融开放,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2019年,上海自贸区扩容,新片区落地临港,在原自贸区5年多的开放基础上,借助金融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五方面进一步突破。2021年6月1日,全国人大授权上海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比照特区立法。上述政策红利给了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开放方面更大的空间,应抓住难得机遇,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愿景,在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优化跨境交易制度、打造离岸人民币资产中心等方面快速行动。

 

政策红利给了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开放方面更大的空间。

近期政府提出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自贸区应争取国内大型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落户自贸区,同时争取全球大型财富管理机构落户自贸区,规范并引导海外上市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回归自贸区金融要素市场。同时,吸收一带一路的优质企业和机构在自贸区聚集和进行金融运作。与此配套,自贸区应当要实行更大力度的资本账户开放,允许中长期资金自由进入区内,区内要形成足够量级的人民币和多种外币的资产池,例如发行长三角一体化的多币种市政债券向全球投资者募集,同时对短期资本流动施加规则公开透明的逆周期管理措施,进行压力测试。

 

投资方面,自贸区已经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从190条“瘦身”到近30条,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可预期性,以及外资企业参与自贸区投资的空间。实践证明,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凡是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竞合的领域,都会发展较好、竞争力变强。

 

投资当然也是双向的,要鼓励中国资本从自贸区向海外直接投资。可能未来在自贸区,对外投资只需要备案。鼓励成立对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支持富余产能向境外有序转移,让自贸区同时成为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平台,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国际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点是定价权,但是我们看到,定价权并不是说这里交易量很大就可以了,也不是说金融机构多就可以了,而是要有真正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其实就是有定价权的专业机构,例如评级机构、投资银行、基金公司、风投、财富管理机构、高端智库、法律财会中介组织等。掌握定价权的机构一定是类似晴雨表式的厂商,它们有着一流的研究、执行和项目人才,特别是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分析师和专业人士,它们的日常就是预判、维护和推动市场的发展趋势。现代金融市场是高度预期化和具有羊群效应的所在,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为有高盛、美林、标普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华尔街机构。因此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发力培育一批合规、严谨、强势的本土的优质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组织,充实资本、积蓄人才,这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将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守护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作为支持,特别是既懂国内市场,又懂国外市场;既懂股票、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又懂交易制度、金融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6万,约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3%。而相较于香港、新加坡、纽约等金融从业人员的占比,上海金融人才尚存在较大缺口。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金融基础在吸引金融机构和人才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要进一步完善高端金融人才政策,放宽国内优秀金融人才的落户限制以及海外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入境和永久居留手续。同时加大引进海外领先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促进金融专业知识的外溢效应。

 

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作为支持。

 

虽然目前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几座城市,也要看到各个市场的力量是此消彼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就是背靠的各国或区域经济金融实力的变化。从阿姆斯特丹到伦敦,再到纽约,以及二战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的崛起,都印证了一个道理,金融中心背后的是商业贸易中心、资产配置中心、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我们相信上海在金融开放、自贸区建设、跨境金融制度改革等方面必将加快步伐,这将大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度。

 

(作者系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来源:东方财经杂志​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