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拿着年薪百万,嘴里喊着内卷

作者:匿名    来源:未知    发布:2021-10-18 10:14:11    浏览:2153

51金融圈

如今大环境差到这样了吗?连搞金融的都出来卖惨了。

 

所有打工人都在自嘲搬砖,实际上只有土木机械生化环材的是真的在搬砖。

 

金融有多赚钱

 

都说金融卷,依然成千上万的人前赴后继进入这个行业,有一大原因是这个行业真的很吸金,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经常进入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5月公布的数据,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为11.74万元。

 

多家券商、银行、保险公司发布的2020年报中,中金公司以人均薪酬123.98万元居榜首,排名前15位的券商人均薪酬皆超过40万元,平均值为68.9万元,最低的国元证券的人均薪酬也高达43.24万元。

 

除中金公司外,华泰证券平均年薪达到94.64万元,中信证券(85.09万元)、东方证券(83.61万元)、招商证券(83.61万元)共计5家券商平均年薪超过80万元,广发证券、海通证券以及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浙商证券的人均平均年薪也都超过了50万元。

 

在银行业,2020年人均薪酬最高的是平安银行,人均56.86万元;浙商银行紧随其后,人均55.25万元;招商银行以人均54.5万元排名第三。

 

在保险业,尽管上市险企高管层薪酬的总额整体有所下降,但中国平安高管税前薪酬以1.18亿总额远超其他4家高管薪酬之和。排名第二的中国太保高管年度薪酬为2890.8万元,中国人保为1885.08万元,新华保险为1637.87万元,中国人寿为1462.1万元。

 

即使众多人会愤愤不平认为自己“被平均”,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未来想要高薪,金融行业的确是更有可能做到。

 

金融卷在选专业

 

大学的生化环材专业班级里,不问还好,一问全是被调剂。而嘴上喊着“卷死了”的金融专业高材生们,大部分都是主动选择。

 

财经类专业一直是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曾调查过 2007-2016 年的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志愿选择,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大类下的财经专业,是状元们最青睐的方向。

 

早在2014年,中国校友会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针对1952—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追踪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高考状元志愿选择中,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赚钱”热门专业的人数最多。

 

以至于还引发“中国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高考状元偏爱金融管理”的教育争议。

 

不仅国内读书的学生偏爱金融,一直以来,金融和商科都是海外留学热门专业。

 

《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8-2020 年,“会计与金融”是硕士留学申请最多的专业,占了整体申请量的 17.9%,排在第二的也是财经专业中的“商务与管理”,占比达到 13.5%。

 

金融卷在就业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更多海归学子纷纷回国加入求职大军,以金融作为国内的职业起点。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与全平台所有求职者相比,海归有意向从事金融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政府/非盈利机构、文体教育/工艺美术、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占比更高。

 

其中,9.5%的海归向金融业投递简历,比全平台求职者占比高出4.8%。

 

实际上,不管是否财经专业出身,都有大批人想跻身进入金融行业。

 

随之带来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2021年中国高校的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其中有100万是金融、财经类专业,而专业相关的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新增岗位只有15万,这就意味着:

 

每7个金融类毕业生,只有1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且,基金和券商公司的招人门槛越来越高,985双本硕是最低标准,偏爱海归,还要求拥有CPA、CFA证书和相关实习经历。

 

不够门槛的人,扎堆涌向银行柜台和销售。

 

即使卷到生无可恋,就业满意度倒数第一,众多从业者也心甘情愿继续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卷着。

 

前几日,一篇名为《同一个宿舍6个985金融男,毕业15年后的真实人生》的文章引起圈内人士共鸣。

 

有人踩中金融行业的红利,也爆发过中年危机,如今从事整体职位和薪酬都还满意的工作;

 

有人学成归国后去了一家国有投资公司,已经当了处长,但也累坏了身体;

 

有人赤手空拳改变了全家的命运,也仍然不敢停下来;

 

有人一心想踩风口,如今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自己投资比上班赚得多;

 

有人毕业考了工商部门公务员,顺风顺水,唯一痛点是10年工资一直不涨;

 

有人回了老家,如今是城商行分行副行长,但是要天天喝酒,进了好几次医院;

 

但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大家都觉得还是幸福多于烦恼。

 

如今大环境差到这样了吗?连搞金融的都出来卖惨了。

 

所有打工人都在自嘲搬砖,实际上只有土木机械生化环材的是真的在搬砖。

 

金融有多赚钱

 

都说金融卷,依然成千上万的人前赴后继进入这个行业,有一大原因是这个行业真的很吸金,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经常进入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5月公布的数据,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为11.74万元。

 

多家券商、银行、保险公司发布的2020年报中,中金公司以人均薪酬123.98万元居榜首,排名前15位的券商人均薪酬皆超过40万元,平均值为68.9万元,最低的国元证券的人均薪酬也高达43.24万元。

 

除中金公司外,华泰证券平均年薪达到94.64万元,中信证券(85.09万元)、东方证券(83.61万元)、招商证券(83.61万元)共计5家券商平均年薪超过80万元,广发证券、海通证券以及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浙商证券的人均平均年薪也都超过了50万元。

 

在银行业,2020年人均薪酬最高的是平安银行,人均56.86万元;浙商银行紧随其后,人均55.25万元;招商银行以人均54.5万元排名第三。

 

在保险业,尽管上市险企高管层薪酬的总额整体有所下降,但中国平安高管税前薪酬以1.18亿总额远超其他4家高管薪酬之和。排名第二的中国太保高管年度薪酬为2890.8万元,中国人保为1885.08万元,新华保险为1637.87万元,中国人寿为1462.1万元。

 

即使众多人会愤愤不平认为自己“被平均”,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未来想要高薪,金融行业的确是更有可能做到。

 

金融卷在选专业

 

大学的生化环材专业班级里,不问还好,一问全是被调剂。而嘴上喊着“卷死了”的金融专业高材生们,大部分都是主动选择。

 

财经类专业一直是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曾调查过 2007-2016 年的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志愿选择,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大类下的财经专业,是状元们最青睐的方向。

 

早在2014年,中国校友会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针对1952—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追踪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高考状元志愿选择中,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赚钱”热门专业的人数最多。

 

以至于还引发“中国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高考状元偏爱金融管理”的教育争议。

 

不仅国内读书的学生偏爱金融,一直以来,金融和商科都是海外留学热门专业。

 

《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8-2020 年,“会计与金融”是硕士留学申请最多的专业,占了整体申请量的 17.9%,排在第二的也是财经专业中的“商务与管理”,占比达到 13.5%。

 

金融卷在就业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更多海归学子纷纷回国加入求职大军,以金融作为国内的职业起点。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与全平台所有求职者相比,海归有意向从事金融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政府/非盈利机构、文体教育/工艺美术、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占比更高。

 

其中,9.5%的海归向金融业投递简历,比全平台求职者占比高出4.8%。

 

实际上,不管是否财经专业出身,都有大批人想跻身进入金融行业。

 

随之带来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2021年中国高校的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其中有100万是金融、财经类专业,而专业相关的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新增岗位只有15万,这就意味着:

 

每7个金融类毕业生,只有1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且,基金和券商公司的招人门槛越来越高,985双本硕是最低标准,偏爱海归,还要求拥有CPA、CFA证书和相关实习经历。

 

不够门槛的人,扎堆涌向银行柜台和销售。

 

即使卷到生无可恋,就业满意度倒数第一,众多从业者也心甘情愿继续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卷着。

 

前几日,一篇名为《同一个宿舍6个985金融男,毕业15年后的真实人生》的文章引起圈内人士共鸣。

 

有人踩中金融行业的红利,也爆发过中年危机,如今从事整体职位和薪酬都还满意的工作;

 

有人学成归国后去了一家国有投资公司,已经当了处长,但也累坏了身体;

 

有人赤手空拳改变了全家的命运,也仍然不敢停下来;

 

有人一心想踩风口,如今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自己投资比上班赚得多;

 

有人毕业考了工商部门公务员,顺风顺水,唯一痛点是10年工资一直不涨;

 

有人回了老家,如今是城商行分行副行长,但是要天天喝酒,进了好几次医院;

 

​但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大家都觉得还是幸福多于烦恼。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