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能流向何方? 扶持企业发展的8点思考

作者:匿名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2021-11-29 11:38:18    浏览:1354

51金融圈

锦上添花是银行的老传统,在今年这波专精特新热潮中比较明显。在南都的调研中,入选名单的企业普遍成为座上宾,很多深圳银行也迅速研发了针对性的贷款产品。但是,对于深圳170家入围国家级名单的企业来说,这依然像是小众圈层里的游戏。


此类企业出人头地之前,需要“耐得寂寞”的内功修炼。正因为前期的默默无闻,才能厚积薄发,释放大能量。也因为“寂寞”,所以在初期很难获得资本市场尤其是银行的关注。专精特新也从来不是一夜修成,需要漫长的试错过程,这个阶段更需要金融的火眼金睛。因此,商业银行目光应更长远,不要紧盯精选层客户或已纳入“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而是要以敏锐的眼光发掘潜力型企业,不仅创新服务理念、机制、模式和产品,也更需要深邃的眼界。


除了考验银行的远见,深圳也要完善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助力专精特新阵容的壮大。


银行、风投、创投如何“搭好班子”


深圳金融圈有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企业家说不缺钱,那肯定是企业没有经营好。但是,一个企业如果融到资就高枕无忧,那也要犯错误的。


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力量都是“衣食父母”。理解好投行融资和银行信贷的逻辑关系,不仅是企业家的任务,也是银行的分内事。在本次走访调研中,记者注意到,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与科创企业投融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并不完全匹配,因此创投机构对科创企业的投资相比银行具有灵活优势,但是银行在服务科创企业方面则更有显著的综合资源优势。


换而言之,银行和创投各自有特色,也具备合作潜力,双方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拥有硬核技术的创业团队。让银行、风投、创投等机构在不同阶段精准发挥能量,才是创业公司进入快车道的关键密匙。


政策感知依然存在空白地带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针对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出台了不少普惠性政策,从宏观到微观,从给政策到直接“发红包”。但是民营企业是否感知并已经享受到这些政策红利?在此前的南都民企调研样本中,以《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扶持计划操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为例,超过8成的受访企业表示完全不知晓。在今年的调研中,深圳企业对于宏观政策的感知度依然不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宣讲成为关键推力。


实际上,任何政策红利的落地,从来不是单方行动而是双线协同。当出台新的政策、法规时,都需要金融机构紧随政策步伐,及时地对企业进行宣导。只有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落到实处,绽放政策的张力。


规避“惠而不普”或“普而不惠”


普惠金融有两个核心议题:惠和普。在践行这个国家政策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踏入“惠而不普”或者“普而不惠”的怪圈。中小银行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从近几年银行业经营数据可以看出来,中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依然偏高。一些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投融资顾问费、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管理费、法人账户透支业务承诺费等“两禁两限”费用。对于通过乱收费来弥补过高成本的现象,银保监会也对部分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违规乱收费进行了罚款等处罚。


从“押得住”向“看得准”转变


本次调研中,一些企业能入银行法眼,并非依赖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最终评判,更为关键还是金融从业者本身的专业度,能够更快慧眼识珠,找准企业成长的最核心密码,才有了信用放贷的足够底气。


当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把金融科技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更强调全流程网络化、自助化操作便捷操作,但容易陷入“科技万能”的误区,忽视了人的专业度审核的引领作用。科创型企业的规范化发展的审核和核心竞争力的评估,绝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或者报表所能完整呈现。金融机构锻炼更多的具备火眼金睛专业人才,才能将商业银行的思维理念从“押得住”向“看得准”转变,比真金白银本身更有价值。


金融应为科学家创业上好关键一课


近年来,深圳对高层次人才频频抛来橄榄枝。深圳产业链完善,资源配套齐全,资本活跃的营商大环境也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落户创业。但是,既懂技术,懂市场,又懂金融的综合型科学家凤毛麟角。在南都记者的调研中,科学家创业有着明显的硬伤:明明拥有硬核技术,技术也具备高壁垒,但是进入市场后可能如普通创业者一样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掣肘:不懂金融,不善资本运作,更没有跟银行打过交道,却要面临高研发、高投入。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难以实现市场化的变现。


这种特殊群体的创业,银行信贷才是他们的第一桶金。因此,我们既要读懂科学家创业之难,更要透析金融赋能之效,深圳金融行业应该为科学家创业上好关键一课。


“弃老追新”?不应忽视传统制造业


在本次调研中,南都记者也注意到,很多金融机构在放贷审批中有明显的“弃老追新”思路。从风险管控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从普惠金融的公平性来说,存在一些偏好甚至偏见。


腾笼换鸟多年,深圳依然存在不少10年甚至20年、30年以上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此类企业虽然是劳动密集型,没有高科技的光环,但他们扎根深,业务简,订单稳,对于劳动就业和当地财税都有明显贡献,是稳就业的生力军。遗憾的是,在银行的信贷体系中,这类企业基本无缘,只有寻求抵押贷款的方式。即便如此,也往往受到诸多限制。


来自官方的数据也佐证,深圳对于制造企业的贷款余额增速明显比不上对科技型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


企业融资,本质就是一种信用行为,企业与银行之间信任度的高低决定了融资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的高低。对于制造业,尤其是历史悠久、对深圳40年发展有所贡献的传统企业,我们希望可以打破常规的贷款担保方式,通过知己知彼、高度信任的关系,以信用为基础来破局,匹配企业实际现实的发展阶段来满足资金需求。从某种意义上,不离不弃的坚守,也是深圳金融应有之义。


厘清市场动能与政府之手的边界


深圳一直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深圳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市区两级发债支持政策,成立100亿元的天使投资母基金和1000亿规模的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并吸引各种天使基金和外地创新企业到深圳,健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但是,深圳依然要把握好市场的动能与政府的边界。深圳的营商环境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下,当地政府尽可能地给企业提供便利,而非贸然干涉。政府可以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发挥聪明而积极的作用,但是要注意顺应市场规律,避免副作用,最终让政府之手和金融市场相得益彰。


来源:南方都市报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