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详解2021中国经济答卷”

作者:匿名    来源:*文章综合自:国家统计局,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研究,浙商证券,新浪微博    发布:2022-01-18 10:36:10    浏览:2500

51金融圈

国家统计局于2022年1月17日公布2021年全国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约114.3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约8.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约45.09万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约60.97万亿元),增长8.2%。


中信证券认为,2021 年全年的经济趋势从上半年的过热到三季度转冷,再到四季度小幅回暖。在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下,四季度GDP 增长略好于预期。从需求端看,保供稳价之后,制造业投资明显改善,基建投资开始反弹,出口增速依然强劲。从生产端看,工业率先反弹,开启补库周期;服务业整体也呈现回暖迹象。然而经济结构上看却喜忧参半,地产和消费成为主要掣肘。房地产信用风险或仍在发酵,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稳增长的政策力度仍在加强的过程中。


三驾马车将行  全国人口微增(51在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中有十个聚焦点:


第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


按收入来源分,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629元,增长9.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9%;人均经营净收入5893元,增长11.0%,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8%;人均财产净收入3076元,增长10.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8%;人均转移净收入6531元,增长5.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6%。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0%。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7178元,增长12.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419元,增长14.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641元,增长8.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423元,增长13.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156元,增长1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15元,增长1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8%。


浙商证券认为,一方面,从居民收入数据来看,收入K型分化的格局延续,贫富差距扩大依然是阻碍社零中枢修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疫情频发,对接触型、聚集型消费进一步修复造成一定抑制。


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高位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3%,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通信上涨4.1%,教育文化娱乐上涨1.9%,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1.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鲜菜价格上涨5.6%,猪肉价格下降3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1.0%。


第三,市场销售规模扩大,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1558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65亿元,增长12.1%。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39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46895亿元,增长18.6%。基本生活消费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0.4%、10.8%。


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


华泰证券预测称,可选消费表现较弱、必选消费稳定,地产后周期消费总体回落,汽车消费同比继续弱修复,餐饮消费并未下滑。预计未来一季度消费修复弹性可能不强,2022下半年仍有恢复空间。


第四,基建投资较弱,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民间投资307659亿元,增长7.0%,占全部投资的56.5%。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7.9%。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21.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0.3%、16.0%。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5%、11.7%。


申万宏源分析称,可选消费拖累零售大幅低于预期,竣工拉动趋弱,价格上涨抑制需求,亟需更大规模的个税减税年初出台落地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


第五,人口老龄化加重,城镇化率有所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约14.12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出生率和死亡率非常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51招工网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点评称,在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按照这个标准,2021年,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产业结构稳定  制造业引领


第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增长4.1%;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432元,比上年增长8.8%。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16-24岁人口为14.3%,25-59岁人口为4.4%。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8小时。


第七,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长2.0%。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284万吨,增长0.5%;小麦产量13695万吨,增长2.0%;玉米产量27255万吨,增长4.6%;大豆产量1640万吨,下降16.4%。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牛肉产量698万吨,增长3.7%;羊肉产量514万吨,增长4.4%;禽肉产量2380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3683万吨,增长7.1%;禽蛋产量3409万吨,下降1.7%。2021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0.5%、4.0%。


第八,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3%,制造业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0%;股份制企业增长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9%;私营企业增长10.2%。


浙商证券点评道,我国高科技和装备制造业持续引领,体现制造业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


第九,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第三产业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14.5%、12.1%,保持恢复性增长。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0%。


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0%。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60.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第十,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经济回稳  政策有期


华泰证券认为,四季度经济好转,一方面源于供给端能源保供见效与能耗政策纠偏,工业生产在9月之后逐月回升,另一方面源于需求端出口保持高景气,并带动相关制造业投资提速,对冲了地产投资的下滑压力。但从边际上看,12 月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景气开始高位筑顶,而地产行业底还未出现、消费复苏依旧困难。总体上,供给冲击已经过去,但需求收缩压力仍存、预期转弱有待扭转,“经济弱、政策上”是主线,政策靠前发力要求下,央行降息已落地,一季度 财政基建发力将是重点。


*文章综合自:国家统计局,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研究,浙商证券,新浪微博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