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腾讯元宝等多家大厂纷纷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除了腾讯,百度、华为、阶跃星辰等多个AI企业也宣布接入DeepSeek-R1,意味着“DeepSeek朋友圈”已超百家。然而,尽管DeepSeek-R1具备低成本训练和媲美OpenAI的性能,但其在商业化道路上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目前,厂商基于DeepSeek R1模型提供的服务仍需高昂的算力成本,而MaaS(模型即服务)的价格始终未见显著下降,令市场上对该模型的后续盈利模式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在此背景下,腾讯、百度等公司是否继续研发自有模型(如混元、豆包等)产品,成了业界广泛讨论的焦点。
潞晨科技的创始人尤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短期内中国的MaaS模式或许会成为最不理想的商业模式。尽管DeepSeek模型的费用十分低廉(每百万token仅16元),但若按照每日1000亿token的输出量进行计算,仅算力消耗每月便可能亏损超过4亿元。即便是使用AMD芯片,其亏损也高达2亿元。
英伟达H20带来的启示
根据硅基流动创始人袁进辉转发的一篇分析文章,使用10到20万张英伟达H20显卡可以支持5000万到1亿名同时在线用户,这一配置几乎能满足微信第一批DeepSeek用户的需求,且用户数远超ChatGPT的并发量。尽管如此,这种规模的硬件和运营成本仍需数亿美元。然而,微信却以免费AI搜索的形式向用户提供DeepSeek服务,这对传统MaaS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
开源与商业化之间的博弈
随着DeepSeek的开源模型迅速占领市场,AI产业开始面临新一轮的竞争。很多云计算厂商已经调整服务策略,提供更加灵活、低成本的AI模型API,从而使MaaS模式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IDC中国研究经理程荫表示,DeepSeek的算法优化及高效训练使得AI技术门槛降低,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其提供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方案可能推动MaaS模式的进一步升级。
然而,MaaS模式并非一蹴而就的商业模式。程荫指出,未来的AI市场将出现开源与商业大模型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企业在选择模型时会有更多的考量因素,因此,目前判断MaaS是否会被取代仍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DeepSeek在降低整体成本和门槛上的贡献,将极大促进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布局和创新。
为何MaaS模式盈利难?
在探讨MaaS的盈利难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MaaS的基本概念。MaaS,即“模型即服务”,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AI服务模式。它将AI模型通过API等接口封装并提供给企业用户,以减少AI技术的使用门槛,并通过按需付费的形式获取盈利。
尽管MaaS降低了企业进入AI领域的门槛,但仍面临着高昂的计算资源成本和运营支出。在AI大模型领域,算力是必须的,而庞大的训练和推理成本也导致云厂商的盈利空间极其有限。尽管OpenAI等企业通过收费订阅模式获得了一部分营收,但其庞大的亏损依然使得这一商业模式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DeepSeek与MaaS模式的未来走向
随着DeepSeek模型的不断发展和扩展,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开源解决方案,还引发了业界对于MaaS模式是否会被取代的讨论。钛媒体AGI与多位行业专家的交流显示,尽管DeepSeek的加入为AI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但MaaS模式并不会因此被完全替代。相反,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MaaS模式有可能迎来更加灵活、差异化的竞争,且仍有盈利空间。
在未来的发展中,开源大模型与商业大模型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商业需求对接,推动AI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深入应用,尤其是在金融、医疗和政务等领域。
MaaS的“盈利壁垒”
尽管MaaS模式在帮助企业降低技术门槛、提升AI应用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盈利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中国,许多云厂商仍在亏损中运营,尽管它们提供的AI服务价格逐渐降低,但“烧钱”式的商业模式仍然让很多厂商深陷困境。
以商汤科技为例,2024年其收入达到17.39亿元,同比增长21.4%,但净亏损却达到24.77亿元;同样,腾讯云和百度云等大厂也未能避免亏损困局。这样的市场现实反映了AI产业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高投入和低回报的困境。
新一轮的AI热潮与大模型产业分化
进入2025年,随着DeepSeek的进一步部署,AI产业的格局正在加速分化。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战略选择。例如,部分企业选择继续进行大模型的研发,而另一些则转向借助DeepSeek等成熟模型来扩展业务范围。
与此同时,AI产业的参与者将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和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未来,大模型的商业化将依赖于算力资源的优化和更加细化的市场定位,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