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悄然涌入股市 伞形信托存量亦达数千亿元

作者:匿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2015-01-23 10:44:40    浏览:1231

51金融圈

1月22日,A股继续收红,牛气依然。而在牛市行情的背后,大量银行资金也悄然涌入股市。

“在本轮行情中,除了券商两融资金外,银行资金可以说是另外一个重要推手。”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通过伞形信托、券商两融受益权质押、委托贷款等渠道进入股市的银行体系资金规模可能高达万亿;而作为主力的伞形信托,存量规模可能亦达数千亿元。

在1月16日证监会[微博]对12家两融业务违规券商开出罚单的同时,银监会也出台委托贷款新规征求意见稿,拟限制委托贷款投向股市。而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风险积累,伞形信托存在被定性为非标资产的风险。这将导致银行资金入市受限,对股市形成一定后续冲击。

银行体系资金入市三种路径

银监会《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规定,不得利用委托贷款进行股本权益等投资。这再度引起市场对银行资金绕道进入股市的高度关注。民生证券认为,在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股市已经代替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成为委托贷款的资金最终需求方。

“委托贷款资金入市一直都存在,但资金规模并不大,也不是主流方式,没必要过度紧张。”华南某券商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主要有伞形信托、券商两融受益权质押、委托贷款三种方式。

而在上述三种方式中,又以伞形信托为主。据上述华南券商人士介绍,伞形信托本质是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银行、券商、信托公司共同合作,银行理财资金绕道信托,为投资者提供融资,放大杠杆后进入股市。其具体操作流程是,先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认购信托计划。而每个信托计划账户又分割成若干子账户。融资申请获得通过后,资金便进入子账户,股市投资者则在子账户中操作,而各个子账户又由总账户控制。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由于无身份限制,公司、个人均可申请融资。只要不突破总账户的投资品种仓位限制,资金即可投资于二级市场,亦可参与定增、增资扩股等一级半市场。

此外,券商两融受益权质押,也是常见方式。其操作模式是,券商将两融受益权质押给银行,获得银行授信之后,再将资金以融券业务通过投资者进入股市。实际上是银行对券商授信,性质属于信用贷款。

与上述模式不同,委托贷款进入股市的操作路径则相对繁复,主要有直接委托贷款、借道资管计划等方式。据上述华南券商人士介绍,直接委托贷款也是先发行理财产品,但主要面向高净值客户销售,由资金提供方委托银行发放贷款,融资方将股票质押给银行。触发一定条件后,银行可对股票强制平仓。

借道资管计划,则主要通过券商、基金、保险各类资管子公司进行,即资管计划募资后,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名义,将资金输送给融资方,银行从中获得固定收益,除了银行、资管公司,还要引入外部投资顾问。

北京某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在此模式下,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认购各类资管计划,然后资管公司再委托银行,将资金提供给投资顾问,并由其进行投资管理,但投资顾问需要以自有资金作为劣后受益人。

“一般情况下,投资顾问才是真正的融资方,不但提供客户资源,而且可以直接下达交易指令,股票、债券、期货都可以投。银行本来是受托人,但通过这种模式,银行摇身一变成了委托人。”该人士说,由于风险比较大,这种模式在市场上相对少见。

“现在市场上主流模式还是伞形信托,运作模式成熟,也没有合规风险,不但规模大,而且增速也很快。”上述华南某券商人士称,券商两融受益权质押受制于业务规模,而其他模式又处于灰色地带,且风险很大,总体规模也相对有限。

规模或达万亿

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其实早已有之,随着市场变化,其规模也时有起落。进入2014年7月之后,股市迅速上扬,银行参与的积极性随之高涨,进入的资金可能也已在近期达到高点。

“央行[微博]降息之后,无风险收益大幅下降,银行对信贷的兴趣也不浓厚,在股市红火的情况下,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大量进入股市,甚至全程参与了这一波行情。”某券商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可能已在近期形成了阶段性的峰值,如果牛市行情持续,其规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迄今为止,进入股市的银行体系资金规模究竟几何,尚无任何权威部门给出统计数据。但根据市场人士测算,保守估计可能已接近万亿元大关,甚至已经超过沪深两市融资融券总量。当前融资融券余额在1.1万亿元左右。

在上述四种模式中,又以伞形信托所占比重最大。相对于融资融券,伞形信托的杠杆比例更高。总账户下的每个子账户,又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据此按照1:1~1:5的比例配置资金,劣后资金最高杠杆可达5倍。

“最早的时候杠杆比例都在1:5,后来监管层要求降低,现在基本都控制在1:3左右。”上述华南券商人士说,按照最低100万元的劣后起点计算,也能配得300万元资金。

而根据现行规定,结构化信托持有单个股票不能超过信托资产净值的20%。但伞形信托共用一个证券账户,可以灵活操作,从而突破监管规定。此外,由于无须重新开立证券账户,伞形信托操作起来也较为便捷。

“只要总账户里的单个股票仓位不突破规定,买什么股票、买多少,投资者都可以自己决定,操作起来非常灵活,而且也可以把规模分割开来。”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目前,伞形信托的融资成本平均在8.3%左右,也明显低于融资融券。

在上述情况下,伞形信托广受市场青睐。上述华南券商人士估算,目前伞形信托存量资金规模可达数千亿元,在银行体系进入股市全部资金中的占比,可能已经达到一半左右。

相较于伞形信托,通过两融受益权质押和直接委托贷款进入股市的资金,其规模则相对较小,其中两融受益权质押总规模约在2000亿元。“直接委托贷款一般都只面向高净值客户销售,但由于直接对接融资方,风险比较大,虽然一直都有,规模却一直比较稳定,而且增长也不快。”上述华南券商人士说。

而通过券商、基金等资管子公司委托贷款流入股市的银行资金,目前没有任何公开统计数据。上述业内人士说,由于监管和业务模式的原因,此类业务目前仍处于灰色地带,资金缺乏明确用途,风险较难控制,银行不愿大规模开展,因此总体规模相对有限。

市场普遍认为,银监会有关限制委托贷款投向股市的新规,是导致1月19日股市暴跌的一大动因。而新规对股市的后续影响,市场反应并不一致。

“监管层显然有防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放大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意图。银行这方面的资金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对股市后续的边际影响还是很大的。”上述深圳基金公司人士说,如果新规执行,股市将流出数千亿元资金。“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这部分资金全部退出去,股市活跃度、流动性都会受到明显冲击。”上述深圳基金公司人士说。

但上述华南券商人士则并不这样认为。“伞形信托、券商两融质押都是合规业务,受影响的只是委托贷款部分,但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对股市的冲击会很小,而且监管目的也不在这上面。”该人士说,委托贷款存量已经在10万亿元以上,但却缺乏清晰的监管规则,《办法》本质只是委托贷款纲领性文件,而非针对股市而来,因此不用“大惊小怪”。

但他也承认,伞形信托未来会面临一定监管风险。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未来监管层有可能将其列入非标业务,从而对伞形信托的规模、入市途径形成挤压,对股市形成影响。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