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进入了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的全民内卷时代。教育内卷、职场内卷、招聘内卷、学术内卷,甚至连幼儿园都开始内卷了。职场内卷调查显示,陷入严重内卷,影响到工作的受访者有百分之十六。在所有内卷中,互联网大厂的内卷尤其严重。九九六了还得加班,是日常便饭,为了考核,又不惜跪舔,是三十五岁的职场。
互联网大厂卷上天,殊不知金融行业的职业内卷更残酷更恐怖。说起三百六十行,哪行最卷?金融圈排第二。那没圈敢排第一,内卷之王的金融圈,打工人们在没进圈之前就已经开卷从大学就开始卷成绩,卷实习、卷奖励、卷学历。
前段时间,国内某顶级投行招聘实习生,要求能接受十七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岗。而且对学历严格,要求985必须清北复交人,最近金融职场综艺《闪闪发光的你》,就展现了这一幕。这档综艺节目前期面试了全球一万多名来自世界级名校的学生,最终只有三十位通过实习面试,入围候选人。在节目中,毕业生不为考试成绩都是垫底。北大光华因为是本科学历,被认为没资格进投行。做会议记录的环节,他的记录更是因为不合格直接被骂哭。今日通过实习顺利入圈后,还要继续卷业绩、卷薪资、卷背景、卷人脉圈子。
二零一六年前,华泰证券社会服务业首席分析师离开金融圈时,留下了一封信,揭开了金融圈疯狂内卷的一角。他说,这个圈子永远要比,二十四小时要比,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买方要比排名,净值卖方要拼研究、拼速度,最近还开始拼起颜值了。金融圈的内卷,一直都这么残酷。据媒体统计,一位金融经理平均每年需要阅读三千份研究报告,出差调研逾三十次,参与券商路演五百次。
关键是,即使这么奔波劳碌,还是没法上位,金融圈的结构是标准的金字塔形。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注定是底层的金融民工。实际上内卷不仅仅是竞争激烈,更是非理性的一面。比如单单一份会议记录,就拿十几种标准去衡量合格程度这种内部消耗内部竞争,有行业专业性的要求,但反面也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在高度内卷的金融圈生存。
一方面是要打磨专业性,好钢用在刀刃上,金融行业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报表要有火眼金睛,一眼看透现金流,利润表里有无猫腻。企业招股书要透彻清晰,财会信息业务发展,既要扎实披露,要全面彻底实地走访,是一面还可以用专业工具,穿透企业的层层股权关联,提高业务效率。
另一方面,职场上合作的成效往往大于竞争,刀刃对外更好,使与其内部拼得头破血流,不如一直对外精诚合作,拿下大客户大项目破局内卷。要组织上合理配置资源,明晰内部上升渠道与对外制定明确的战略愿景,也需要个人提升认知,眼光放远。并且最重要的是在业务上,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不佛系不躺平,如此才能突破职业内卷的碾压,做站着微笑的打工人。
来源:品股鉴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