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失去的三十年”找回来了吗

作者:匿名    来源:未知    发布:2021-09-07 10:19:25    浏览:1950

51金融圈

上周五,日本首相菅义伟突然宣布辞职,就在各界一头雾水时,日本股市直线拉升,并创30年来新高。

 

空调、WiFi、西瓜,抵抗酷暑的三大神器。

 

继去年11月起,日经225指数率先突破1991年以来高点后,近期代表东京证券交易所1700余只股票的东证指数,也突破了30年来新高。

 

日本股市“失去的三十年”,真的要找回来了?

 

狂欢与暴跌

 

不管是失去的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只要说起日本近些年的经济,绕不开的必定是“广场协议”。

 

80年代初期,走出滞涨阴影的美国,经济企稳,全球货币持续流入,进而迎来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双双暴增,美元贬值、扩大出口成为美国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日德法英等国家已经难以承受美元的持续升值,美国想通过贬值扩大出口可谓“不谋而合”。而对于经济更加火热,正在推行全球化战略的日本来说,日元升值可以更好帮助日本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来拓展海外市场。

 

在阴谋与阳谋的合力下,1985年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

 

从协议之后的第二天开始,美元兑日元汇率直线下挫,并持续贬值。反之,日元的持续升值,吸引了大批海外资本。

 

与预想不一致的是,海外资本最先找到的不是与日本企业合资开拓全球市场,而是股市和楼市。

 

从1986年初开始,日经指数在22个月内从13000点攀升到26000点以上。后来即使遇到1987年股灾,日经指数也仅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复失地。到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来到了历史最高的38957.44点,相比牛市初期大涨3倍,而日本股票的市值也达到了GDP的148%。

 

与股票上涨的还有房价,东京房价在三年间涨了三倍有余。资本价格的狂欢中,日本政府意识到泡沫的严重性,很快推出了提升利率的措施。本想通过提升利率来降温,却不曾让市场突然失去的流动性,暴跌随之而来。

 

在1990年,日本20位著名企业家集体预测股价能到42000点以上。而最终结果不仅是给这些企业家啪啪打脸,更是让日本国民被洗劫一空。

 

日本股市在1990年从接近四万点的高位下跌到两万点下方,日后经历了近20年无休止的震荡下行。

 

风险资产泡沫的破灭,居民收入打折,国民财富流失,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就由此开始。

 

有失也有得

 

三十年间日本到底失去了什么呢?除了股票指数,可以从两大方面分析。

 

一方面,经济结构变迁,企业大规模兼并破产。

 

在80年代经济膨胀时期,日本企业在全球大规模“买买买”,同时将日本的汽车、家电等企业推向全球,这一时期在资本和品牌方面走向全球化。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开启了新一轮全球化,主要是将制造业逐步向韩国、中国和东南亚转移,也带来了后来大家热议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经济结构变迁的同时是大规模的兼并破产。1945年以后形成的六大财阀,因为各种经营原因,进行多次合并重组。除了金融行业,在其他行业,同样经历着类似的过程。

 

比如家电和电子行业中,东芝、索尼、夏普、三洋等知名企业,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大撤退,剥离、兼并与收购一轮接一轮。

 

而1990年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里,有8家日本企业。但如今仅有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丰田汽车、三井住友银行仍然独立运营,其余都经历了各种重组,同时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再也找不到日本企业的身影

 

另一方面,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进入低欲望社会。

 

由于房价崩溃、经济连续几十年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越来越保守的思想,带来的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样一个死循环仍在持续。

 

曾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讲述了玉子毕业后终日无所事事,在家啃老的现状。而低欲望社会,带来的更严峻问题是社会缺乏“创新”动力。

 

比如近20年间,轰轰烈烈的互联网信息革命,日本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建树。

 

但是不是真的没有创新呢?其实也不然。

 

在日本社会慢下来的30年间,日本的基础科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90年代初的大萧条后,日本该如何崛起呢?日本政府和各界达成一个共识,必须重点发展基础科学研究。

 

1995年,日本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增加科研经费支出;2000年更是提出未来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在很多人的嘲笑中,但事实是在过去19年日本拿下了19个诺奖。

 

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日本大学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占预算的50%以上。而伴随着日本基础研究的突飞猛进,日本政府开始强调基础研究与企业转型升级方向一致,也就是开始让基础研究赋能经济发展。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临界点,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三十年里,日本失去了很多,但也有积蓄崛起的力量。

 

安倍经济学

 

回到经济领域,2012年再度当选首相的安倍晋三,似乎找到了崛起的良方。

 

安倍二次组建内阁后,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大力提振日本经济。安倍给自己的施政方案总结为三条:货币上实行量化宽松,财政上扩大支出增加预算,产业上扶持创新企业。

 

2013年日本央行正式推出量化宽松政策(QE),这也是安倍经济学的核心。随着大规模的货币投放,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出口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同时日本基准利率一路下行,十年期国债利率在2016年甚至下滑到0以下。

 

宽松的政策带来宏观经济的复苏,2015年GDP平均增速回升至2%左右,日本经济再度进入增长通道。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向好和较低的利率水平,日本股市从2012年以来也开启复苏周期。

 

日经225指数从2012年的八千点附近,一路走强,在2021年2月甚至突破了三万点大关;东证指数也从七百多点上涨到如今的两千点上方。

 

从安倍的经济政策到日本股市的复苏,中间有一个核心环节是日本央行的出手。从2010年开始,日本央行开始购买指数ETF,购买规模上限多轮上修,在今年3月更是取消了购债限额。

 

到今年2月,日本央行持有大约36.3万亿日元的股票,占股票ETF的80%以上,占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的5%以上。显然,日本央行是日本股市复苏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由于安倍的一系列政策,给日本“死气沉沉”的社会带来了一些浪花,安倍也成为日本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首相。而上周五,日本股市用一次大涨来回应首相菅义伟的下台,说明日本股市急需新的希望。

 

在大萧条后的二十年,日本迎来了安倍经济学,本以为是一大转折点。事后却发现,“放水”并非良方,不仅一些深沉次问题并未解决,还带来了新的问题。

 

危机并未解除

 

30年前,日本是全球经济第二;30年后日本经济几无增长,勉强保持第三。

 

为什么是勉强?因为后面的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整体比日本更稳健。

 

日本自从2015年实现3.4%的增长后,增速再度回落。在疫情前的2015-2019年里,日本经济平均增速1.5%,而德国平均增速高达3.2%,欧盟27国平均增速更是达到3.3%以上。

 

按这样的增速来看,日本第三名的位置并不安稳。

 

而经济结构上,安倍一直倡导的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一直没有落地,目前日本的经济中,除了在核心基础原材料有壁垒优势以外,其他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几无特色。在亚洲市场,中国和韩国高新产业的崛起,无疑又是新的挑战。

 

还有政府赤字高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这都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更重要的是,1995年日本GDP就高达5万亿美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GDP仍旧为5万亿美元。二十多年里,日本经济体量还处于基本不变的水平,但日本股票指数离1989年不算太远。

 

这就意味着,随着日本股市创30年新高的,是暗藏的估值风险。

 

日本股市创三十年新高,并不值得庆祝,更应该警醒。警醒三十年前的教训,警惕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您对于日本经济和日本股市,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后记)虽然日本有许许多多值得全世界学习的地方,但30年前的教训更应该让所有人铭记。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对一切都没有欲望?因为父辈们曾经的财富被一夜洗劫,因为现在很多日本企业仍旧维系着传统的长幼功勋制度,因为整个国家用了三十年疗伤却未痊愈……

 

一旦年轻人对世界失去期盼,也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