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香港金融市场年内展现韧性 业界对明年充满期待

作者:匿名    来源:未知    发布:2022-12-30 11:06:46    浏览:1491

51金融圈

新华财经香港12月29日电(记者李柏涛)美联储连续加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等多重因素让全球金融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自由开放经济体,香港受到外围经济环境影响,金融市场难免产生波动。(金融英才网站


正如港交所在年度回顾中所言,2022年的香港金融市场是格外繁忙且充实。尽管困难重重,香港公布和落实了多项扩大“互联互通”的新举措,不断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并全方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推动规则创新及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竞争力和吸引力,金融市场仍保持韧性和稳健。


近日,香港与内地通关的时间确定后,香港随后取消社交距离措施,业界情绪普遍高涨,并对2023年的香港金融市场充满期待。


2022年港股波动较大 2023年整体表现将会更好


随着第五波新冠疫情袭击香港,港股从2022年初开始走弱,恒生指数持续震荡下行,并在10月31日跌至14597.31点,是次贷危机以来的新低,较年初开盘下跌近1万点。随后的11月迎来疫情管控放松、地产流动性增强等各类政策刺激,港股开启了一轮底部估值修复反弹,并在12月28日一度冲破2万点。


展望2023年,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表示,2022年前10个月港股在全球股市排名靠后,创下13年低位,而11月以来北向资金涌入、人民币汇率转强、外资重新进场,港股开始摆脱疲态。另外,市场普遍预计2023年下半年后美联储将停止加息甚至降息,届时海外流动性的恢复将有望推动港股估值进一步提升,交易额也有望在2023年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同样值得期待的是,2023年香港IPO市场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港交所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IPO市场活动减少,但香港市场相比其他市场韧性十足,上市集资活动在下半年呈现反弹趋势。截至11月30日,港交所共有69只新股上市,集资额达878亿元,其中42只新股于下半年上市,数目几乎是上半年的两倍。今年共有51只来自新经济行业的新股,占期内集资额的72.7%。


德勤发布的IPO市场报告显示,香港全年新股数量及融资额创过去10年以来的低位,2022年预计共发行82只新股,融资合计1020亿港元。相较2021年(97只新股,融资3314亿港元),新股数量下跌15%,融资总额减少69%。不过,港交所IPO融资额凭借中国中免和天齐锂业两只超大型新股在全球交易所中位列第四。


展望2023年,德勤预计,香港将会有11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2300亿港元,且会有更多内地企业以H股形式于香港上市,很多企业将成为A+H上市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表示,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实,香港新股市场于2023年整体表现将会更理想,或许年初新股上市步伐会放缓,但市场的后劲会很足。


上市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2023年有望推出“18C”


2022年是港交所互联互通机制大发展的一年,多项推动互联互通机制迎来长远发展的重大升级。


1月1日,香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正式推出。3月18日,香港首家SPAC 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截至目前,已有14家公司递交了申请,其中4家已完成上市。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市场预计不少重量级私募股权投资人及企业家会将资产装入他们旗下的SPAC中并在港上市,令人期待。


7月,交易所买卖基金(ETF)首次获纳入沪深港通,港交所同月宣布将会推出“互换通”,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的互联互通。


9月,港交所迎来多项即将实施的新举措,包括首次将国际公司纳入港股通、沪深港通增设人民币柜台以及于香港推出中国国债期货。这三项措施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领先的上市地、风险管理中心及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奠定基础。


10月19日,港交所发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建议扩大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18C),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这是2022年香港上市制度改革中最重大的举措。


业内分析认为,18C很有可能在2023年年上半年推出,将对香港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2018年,港交所做出的生物科技改革就曾引发相关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此次进一步改革将会吸引全球优秀的前沿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一方面能够有效支持科技企业获得融资,加快金融与科技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新增的上市公司种类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增大投资范围。


12月16日,港交所发布有关扩大无纸化上市机制咨询文件,主要内容包括:简化文件呈交流程,以电子方式发布公司通讯,简化《上市规则》附录。


12月19日,内地与香港两地的证监会联合发布《联合公告》,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标志着两地资本市场扩大务实合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分析认为,借此沪深股通将更广泛地纳入沪深上市股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成长型、创新型资产配置选择。


展望2023年,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未来会继续推进企业转型,为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及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巩固香港作为东西方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衍生品多样性不断丰富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香港是全球最广泛且最具活力的离岸A股衍生产品生态圈。2022年,港交所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成交量持续高企,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成交量更在11月创出新高。首只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衍生权证也在8月上市,为投资者带来更多可用于管理中国持仓的风险管理工具。


2022年,港交所衍生产品市场日益壮大,投资者通过市场捕捉不同的投资机遇及进行风险管理。港交所的期货期权合约产品(Options on Futures, OOFs)——恒生指数期货期权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期货期权,合并未平仓合约在11月的名义金额逾520亿美元。港交所在今年推出全新的恒生科技指数期货期权,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恒生科技指数衍生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及灵活性。


为进一步提高香港市场的竞争力,港交所实施了多项与市场运作相关的优化措施,包括于5月推出衍生产品假期交易,让投资者可以在香港公众假期时,继续买卖其基础证券所在市场仍然开放交易的非港元计价衍生产品。在12月,港交所旗下证券市场推出了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进一步便利人民币柜台在香港上市、交易及结算,并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首选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2022年,港交所迎来26只新上市的交易所买卖产品(ETP)。截至11月底,香港上市的ETP总数共有168只,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118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上升50%。


2022年也是香港数字资产投资发展之年。10月,《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发布,香港证监会将探索个人投资者买卖虚拟资产之路;12月,亚洲首批两只加密资产ETF在12月在港交所上市。


展望未来,欧冠升表示,正在进行国债期货以及人民币交易柜台做市商机制的筹备工作,有望在2023年陆续推出。从长远来看,随着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风险管理中心,提供越来越多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及衍生品交易服务,香港衍生品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 未来离岸绿色金融市场地位更凸显


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与业界持续多管齐下,推动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ESG基金规模稳步增长。


3月23日,港交所迎来首只碳期货ETF——中金碳期货ETF上市;5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行首批200亿港元的绿色零售债券;10月28日,港交所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交易平台推出,交易可以港币计价同时亦可以人民币计价,短短一个月内,有约40万吨的中国及全球碳信用产品于平台上买卖,成为了亚洲最活跃的自愿碳市场之一。


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共有154只获证监会认可的ESG基金,较2021年同期在增长了61%,其中包括7只ETF,总资产管理规模达1241亿美元。截至10月底,特区政府已向超过160笔在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工具,批出近1.5亿港元资助。


在香港本地方面,特区政府已发行总值接近10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其中2021年发行的30年期美元绿债和20年期欧元绿债均是当时亚洲区内该货币发行年期最长的政府类绿债,而2022年首次发行的总值200亿港元绿色零售债券更是达到全球规模第一。


另外,香港证监会在8月发布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议程》,明确未来将继续通过改善资讯质量、增加透明度、建立投资者信心,支持香港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推动经济体系的进一步绿化。


展望未来,港交所表示会继续积极拓展碳交易生态圈,包括扩容产品服务、改善交易机制和基础设施,并探索制定适用于香港的相关标准、带动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致力将香港发展为领先的国际碳交易中心。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表示,香港正在探讨以共同绿色分类目录为基础,建立适合香港市场的绿色分类框架,并对接内地和欧盟的绿色分类法,使香港的标准与国际最佳做法接轨。(金融招聘


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香港离岸市场上的贴标债券市场将在中国发行人的推动下继续快速发展,发行人种类会呈现多元性。随着全国碳市场日益成熟,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在2023年有可能推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参与碳金融产品交易,将在创建大湾区碳市场自愿减排体系中会扮演重要角色。

 

来源:新华财经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