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个都是很大的学科。
计算机为例,算法工程师、开发工程师、前端、后端、Java、C++、python等等都可以是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这个学科也持续发展持续进步,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学习。这也导致了一些情况,比如应届生工资一年比一年高,因为发展太快了,经验没啥用,还不如应届的。
当然,如果你在企业的级别也一直往上升,P5、P6、P7、P8、P9、P10、P11等等一直往上升,那么待遇也是可以一直提高的。比如P11是200万美金,P10是100万美金,P9是50万美金,P8是25万美金,P7是12.5万美元,P6是6万美元等,可以看出,每往上升一级可以翻一倍。国内的待遇也不会比国外的差。
然而,这些工作通常工作很长时间,只有这样高收入的工作才能让人们工作这么长时间。如果是一个月工资在30000到50000英镑之间的小型初创企业,加班很难让人感到轻松,因为加班后可能没有晋升的空间。如果没有晋升的空间,工资就不会涨,工资也不会涨。加班是为了什么?
大企业的话,刚毕业P6,大概30万的收入,然后可以不断打怪升级到P11,那就是1500万的收入,这些都是看得到的,因此人们也愿意为之付出。
传统企业,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涨薪幅度,人们看不到希望,自然也就不会为之奋斗了。小企业更是如此,越是小企业,人们越不想工作太长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接私活赚外快呢。人们愿意在主业上花时间,是因为主业给人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如果是金融,这也是很大的一个概念,银行柜台也是金融,投行也是金融。
传统金融的卖方业务,就是为了卖东西,无论银行拉人办信用卡买保险,还是机构业务拉人债券承销,都是卖东西,收佣金。这类业务,一般不会亏,卖出去有钱,卖不出去也没关系。反正谁能揽承到业务谁就厉害,至于干活那是小弟的事情。
还有一种买方业务,其实,所谓的资产管理本质上也是靠销售产品赚钱。但人们一般把资管归为买方而已。我觉得客观来说只有自营算买方,其它代客理财都不算。本质上资产管理也是卖产品,收管理费,只要能卖出去,自己就不会亏,只有客户可能亏。只有是自己真金白银砸进去的,才能算真正意义的买方。
买方和卖方的思维非常不一样。量化交易至理名言:
"If you are trading clients' money, you can overfit anything."
所以我不会推荐任何私募量化产品就是这个原因。这相当于你把钱给别人去澳门,"赌赢了分一半,赌输了算我的",你说吼不吼?投资咨询和交易培训还好一些。我这么说了,你信你就去,不信就不去,这完全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赚了我也分不到,因此亏了也与我无关。
或者那种拿手续费佣金的也没问题,因为手续费是固有成本,而管理费是额外成本。只要不跟规模挂钩的固定费用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
知道了这一点,思考这些问题就不难了。
美国的金融买方业务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公募指数化已经很多年了,指数基金很多甚至是负收费,因此未来获得高收益会比较困难。
事实上,美国的许多对冲基金已经成为自营职业者。例如,SAC、第72点、立体派等等。以前很棒的,现在基本上管理他们老板自己的100多亿美元,这实际上是大规模的自营职业。中国的情况类似。对易慧和凯丰来说,老板投了自己的钱,但没有多少外部资本。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超额收入,就必须用自己的钱进行交易。为什么要给顾客?
这类买方业务,说实话,表面上是做金融,但读金融专业帮助不大。很多做得好的都不是金融出身,数学统计的很多。挺简单的道理,现在疫情来了,美股5个熔断,历史绝无仅有,学金融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像索罗斯那种,哲学、历史、文学啥都懂的,才能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国内那帮搞金融的,公墓也好,私募也好,春节过后还纷纷说看多后市,疫情可控,出现拐点,但没有一个人预测到国外疫情严重到如此地步。所以读金融有什么用呢?该亏的时候还是要亏。做投资的,如果不能预测未来,你就啥都不是。
然而,做一个卖家还是有用的。著名的学校背景,专业对口,公司的大牌,或者可以卖产品接受佣金。至于它是否对顾客有用,其实并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