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辟谣救市资金退出实情 商讨后续管理

作者:匿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2015-07-21 09:42:00    浏览:1469

51金融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从接近于监管层人士处获悉,7月17日当日会议的主要目的并非如外界传闻是研究资金退出,而是向几家主要券商了解前期券商集资的这1280亿资金的使用情况。
        
7月20日上午,一则盘中突发的“传闻”让本已经突破4000点大关的大盘瞬间跳水几欲又将重演千股跌停的“惨剧”。幸运的是,当日午间,证监会的紧急辟谣,才使得大盘在午后重回升势,最终虽未能稳固站上4000点,但仍以0.88%的涨幅报收于3992点。

“这则消息无论真假,对于目前原本就不稳定的股市都可以说是一大打击。” 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业务的负责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下午3点过后,虽然已然收市,但这则有来自于国内媒体的“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考虑救市资金的退出方案问题”的传闻依然在各大投资机构中引起热议。

对于这一则传闻,即使当日午间证监会以“有关报道不实”予以强烈否认,但依然让市场心有余悸。

“A股目前依然还难言企稳,现在谈救市成功也还为时过早,远不到论功行赏的时间。”针对当日盘中突发的有关“传闻”,上述券商资管负责人士表示,“如果真在此时出现救市资金退出,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传闻是来自于市场的一种误读。”7月20日午间,一位亲自参与到此次救市决策层面的知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救市资金在短期内不可能退出,而按照有关部署,不仅不会在短期内退出,而且后续还将根据市场情况继续投入大资金维稳。”

误读的资金退出传闻

据7月20日上午的有关媒体报道称,7月17日下午,证监会开始与证券公司代表就救市维稳资金如何退出展开了讨论,并称截至7月17日,这部分资金买入规模约为1万亿,其中包括1280亿的券商出资,另一部分则是证金公司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

上述报道还称,对于券商出资,目前退出有三种方案可选,而对于另一部分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这部分入市规模巨大,这部分资金的退出则需要多方协商。

证监会在当日午间辟谣时仅仅对此宣称“报道不实”,但真实情况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据记者获悉,在7月17日下午,证监会的确召集了部分券商代表开会。“7月17日出席会议的几家券商的代表出席,而讨论的话题则主要还是依然围绕在"救市"的阶段性战略之上。”一位参加了有关会议的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与其说是如外面传闻的谈论"资金退出"的话题,我更觉得是讨论"救市"进入第二阶段——即如何管理好前期"救市"第一阶段中所买的有关证券,包括目前有关资金的仓位比例以及后续的增持或减仓计划。”

从接近于监管层人士处获悉,7月17日当日会议的主要目的并非如外界传闻是研究资金退出,而是向几家主要券商了解前期券商集资的这1280亿资金的使用情况。

“监管层的确详细询问了这1200多亿资金目前的仓位和投向,也询问这部分证券的后续处理计划,包括计划何时退出等问题。”上述参加会议的券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监管层此举意在摸底有关救市资金的安排,以调查到时候资金退出时的市场承压情况。”上述接近于监管层人士透露,此举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将近期放行维稳资金退出。

“要成功救市,并非只有不断用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买入股票这么简单,而还涉及到买入和如何管理这部分股票,这也是救市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与市场上所理解的"维稳资金"退出的理解存在着本质的偏差。”上述参加会议的券商人士向记者坦言,“而这个托管的整个过程和方案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退出的问题。”

“无论从市场化还是从救市逻辑考量,大部分的救市资金最终是肯定要退出的,但是并不是现在,在短期内都不会考虑大规模退出的,这将是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期限来缓冲。”上述亲自参与到此次救市决策层面的知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道。

而同时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与对于券商这1280亿的资金退出安排相比,市场更为关心的则是规模涉及到近6000亿的证券资产如何管理的问题,而这也将是后续救市政策计划制定中监管层考虑的重中之重。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证金公司运用维稳资金的买入规模的确超过一万亿元,除去1280亿来自于之前21家券商出资外,其中2600亿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向21家券商自营发放,此外,还动用了2000亿资金向5家基金公司进行了申购“输血”。

这也意味着证金公司通过于7月初新开的四个证券账户向市场买入了约6000亿规模的证券资产。

“相比于其他的入市资金,这6000亿证券资产的后续管理问题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上述亲自参与到此次救市决策层面的知情人士表示,按照原计划,将在依托证金公司层面成立一个类似“平准基金”的机构来统一管理这部分证券,但目前这部分计划可能有变。

正如在7月20日上午有关“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考虑救市资金的退出方案问题”的传言传出的同时,另一则让市场颇感失望的消息也突袭而至——同样来自于媒体的报道称“证监会暂不考虑设立平准基金”。

“实际上,这两则传闻并不应该割裂来看,单独看似乎是两大利空,但实际上这是存在内部的逻辑关联。”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据记者证实,目前的确是无论监管层还是证券公司代表都表示不赞成设立平准基金。其理由中除了设立平准基金做法的最大争议在于道德风险,国家永远为股票涨跌背书,有损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外,要设立平准基金,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比如,资金从哪里来,由谁来操盘,平准基金以维护市场稳定为目的、是否也要兼顾盈利,怎样操作才不会过度干扰市场内在运行机制,如何防止平准基金利益输送等等这些问题绝非一时半会就能弄清楚,有的甚至需要长时间论证,因此,即便要设立平准基金,也不应是目前,不能仓促行事。更何况,目前不仅没有相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台湾股市之前的“国安基金”案例更是教训。

“正是因为监管层和各方代表目前达成了不设立平准基金的共识,那么问题就来了,确定不设立平准基金后,之前证金公司买入的这近万亿的证券资产该如何管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按照之前的路径规划,如果设立平准基金,这部分资产可以划转于平准基金平台之下,如果这一计划变更,那么就必须要为这部分资产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管理”。

“关于如何管理这部分资产,券商在有关会议上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看法,目前也只是初步意见,但至今依然未达成一致。”上述参会券商人士表示,的确有人建议可参照全国社保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资金的办法,将买入的股票按照招标方式委托给专业机构,允许他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慢慢卖出,甚至可以没有盈利的要求,只需要把资金回收就可以。

券商出资或不存在“退出”问题

“对于有关维稳资金退出的传闻中,有关券商出资的退出问题也存在着不实的说法。”7月20日,一位参与21家券商出资救市的券商总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按照当日有关“传闻”中表示,监管层方面考虑券商的出资退出有三种可选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券商出资买入的股票按出资比例分给各家券商。第二种方案是将券商出资买入的股票留在证金公司,留作以后融券业务的券池,证金公司返还各家券商的出资,这个方案的好处是锁定了这部分股票,不会引起市场对卖盘的担心,而且证券公司不用承担救市的损益。第三种方案则是将券商出资买入的股票换成ETF基金,按比例分配给券商,这样便于切割,不会引起不同股票后市走势分化带来的权益分配不均。

“21家券商在斯时出资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退出和权益交割的问题了,应该不存在有关三种可选方案的可能。因为券商出资的这部分共计1280亿元,投资的标的很清楚,并不是直接买的股票,而是买的蓝筹股ETF,所以根本不存在着所谓退出方案中的前两种方案的问题。”上述券商总裁解释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7月4日由21家券商在证券业协会官网上发布的有关联合公告显示,其第一条便清楚地写道:“21家证券公司以2015年6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

而对于另外来自于证金公司的2600亿通过股票质押方式获得的资金,券商大多则划拨在自营股票盘范畴。

而同样对于该部分的股票“退出”依据则也同样在上述联合公告中有所明示:“上证综指在4500点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额基础上,证券公司自营股票盘不减持,并择机增持。”

“救市尚未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无论是监管方还是市场方面都扔在努力。”上述亲自参与到此次救市决策层面的知情人士坦言,在目前的情况下,市场应该不必担心来自于“维稳”资金减持所可能带来的冲击。

而在当日证监会辟谣的公告最后也这样写道:“下一阶段,证监会将继续把稳定市场、稳定人心、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工作目标,全力做好相关工作。” 


如果你要找金融公司职位或者招聘金融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直接站内联系我们。51金融圈网站有百万金融人才简历和上万家金融公司合作,更有专业的猎头服务和金融薪酬报告,心动不如行动,还不赶快联系我们!
51金融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